□ 吴仁山
最近,应邀参加了几场宴会,只见有的餐桌上很醒目地摆放着公筷公勺,但有的宴会餐桌上没有这类物件。问起不放置公筷公勺的原因,锡城一家老字号的饭店服务员直言:“这个不是硬性规定,如果食客不提出这项要求,我们也就不主动摆放。”由此看来,在某些餐饮单位,对于推广使用公筷公勺,还没有真正进入“实际行动”。
在前阶段疫情形势严峻的日子里,不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的好习惯,但对于使用公筷公勺的“规矩”,一些人感到尚不能接受,甚至没有这种意识。尽管春节过后,湖滨饭店、无锡大饭店等120多家餐饮单位曾共同发出“文明餐饮”倡议,承诺在营业中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但据市有关部门的多次明察暗访,有的餐饮单位对此“规则”并没有常态化坚守;有的即便执行,也往往根据食客的要求“时隐时现”。特别是开设在乡镇村巷的中小餐馆,不少还未见诸行动。
其实,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见文明。虽然亲朋好友围坐在餐桌前看似其乐融融,但“筷来箸往”也易为病毒、细菌扩散和传播打开方便之门。因此,大力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合理分餐,能以小餐桌带动大文明,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当然,改变沿袭了几千年的用餐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不少人认为使用公筷公勺是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相互嫌弃的一种表现,特别是与家人吃饭时更没有必要这么做。
如何破除推广使用公筷公勺中传统观念、人情面子等“梗阻”,不仅需要餐饮单位和市民形成共识,而且必须真正“动”起来。国庆、中秋长假将至,届时也是市民外出聚餐、参加宴会的高峰,此时,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就很有必要,但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如公共卫生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树立一批推广公筷公勺、文明用餐的典型;餐饮行业要做“公筷行动”的示范者,主动为用餐者提供公筷公勺,并成为每张餐桌的“标配”。同样,每个市民都应该从我做起,做“公筷行动”的践行者,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在这方面,不妨学习和借鉴上海市近期开始实施的《餐饮服务单位公筷公勺服务规范》的做法和经验,对辖区餐饮单位使用公筷公勺统一标准,这样既能防止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又能引领和守护“舌尖上的健康”,真正体现文明餐饮,从而彰显城市的精神和品格。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