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南京,三个数字背后的创新生态启示

——“智汇长三角 科创太湖湾”系列报道之三

  一组数字,展现南京的科创实力。

  去年,南京GDP超过1.4万亿元,连续11个季度保持8%左右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增长2.2%、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十强;根据科技部最新公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南京名列第4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南京居创新集群榜单第21位、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

  自2017年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目标以来,南京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推动创新发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从企业到科研院所,南京把“创新”刻在了城市“首页”。美丽古都是如何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的?请看三个数字背后带来的发展启示。

  从6000家高新技术企业,看“科创森林”培育

  说起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高新技术企业,无锡市民可能并不熟悉。其实,无锡桃花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就使用了这家企业的渗沥液处理技术。万德斯还凭借填埋场及地下水修复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与无锡颇有渊源。在建的太湖隧道就运用了苏博特的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在企业建有全国唯一的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一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达1亿多元。

  “企业科创化,是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鲜明特点。”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曹建标认为,南京科教资源丰富,不少企业的创始人就是搞科研出身,这样企业就自带了“科创基因”。

  下转第2版>>>

  南京,三个数字背后的创新生态启示

  上接第1版>>>

  除了“基因强大”,记者发现,南京在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方面下足了功夫。目前,南京全市累计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21家,其中国家级16家。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南京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南京市科技局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司马力介绍,近年来,南京把企业培育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厚植“科创森林”,健全了从初创期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矩阵和政策支持体系,目的就是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集群的打造,为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夯实基础,加速培育持续创新发展的动能。

  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从1844家增加到46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21家跃升至668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从708家跃升至1312家。今年,南京要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000家的目标,“科创森林”愈发枝繁叶茂。

  从“1+15”园区管理体系,看体制机制创新

  继2017年南京将83个产业园优化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之后,今年又对15个园区进行“去行政化”改革,构建了“南京高新区管委会总部+各分园”的“1+15”管理体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去行政化”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园区活力。以江宁高新区为例,今年该高新区优化调整了机构设置,强化了经济发展职能。目前,园区负责承担经济发展和打造营商环境的部门,占内设机构总数比例超70%。“同时,我们还实施全员招聘制,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拉开了人员与人员、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薪资差距,以便更好引进市场化、专业化人才,让园区聚焦主责主业。”江宁高新区副总经理孔永祥介绍,今年,园区新增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427家,较去年增长96%,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高新区管理体制,只是南京创新科技治理体系的一个剪影。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南京接连“出招”:近三年来,连续召开聚焦创新的新年第一会、制定支持创新的市委一号文件,并配套34个实施细则和55个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组建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强化“谋、调、督”推进机制,构建了“市委创新委+高新区管委会总部”的创新治理架构。

  “在南京,创新已全面融入城市血液。”采访团中的不少无锡专家表示,南京在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上的探索,给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带来很好的启发。例如,在打造科创带“一核十园多点拥湖发展”格局方面,如何理顺体制机制、引导园区特色化发展、打响品牌等方面,都能从中得到有益借鉴。

  从373家新型研发机构,看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让“科技强”变“产业强”?近年来,南京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今年以来,新签约建设新型研发机构97家,累计达373家,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

  “团队激励,是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司马力介绍,南京要求新型研发机构必须注册成立独立法人运营公司,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由研发团队“占大股”,这种机制能极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面向市场,加快打通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实验田”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树立了“把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发展导向。目前,省产研院除了在先进材料、能源环保等领域建设了55家专业研究所外,还与江苏省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了88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省产研院与万德斯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对企业来说,就像多了一个‘编外研发中心’,可解决技术难题。而对研究院来说,没有比企业更了解行业动态的。企业做战略研究、提出应用场景,就能让研发有方向、成果转化有市场。”省产研院党委书记胡义东说。

  我市同样提出要大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如何发力?无锡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佳林认为,无锡已有不少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从事集成电路、物联网、高端纺织等领域的研究,但组织形式还较“松散”,建议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集成效应,对上可承接重大战略研究,对下能带动产业链发展,推动技术研究和产业深度融合。(王怡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