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范绪锴 图文报道
随着第二批次城市精细化管理“红黑榜”发布,列入考核的四个项目都完成了第一轮考评,与停车秩序管理、背街小巷整治和公共厕所保洁三个项目“红”和“黑”一目了然不同,小区垃圾分类首批“红榜”空缺。据主管部门介绍,首次考评要严把标准关、宁缺毋滥。“红榜”空缺的背后,推进小区垃圾分类当下还存在哪些痛点和难点?
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与“红榜”无缘
当前,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考评采取的是第三方随访、主管部门检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考评复核等形式展开,考评标准为市城管委办公室下发的《无锡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主要涉及分类设施、分类宣传、分类指导员、分类知晓率、分类准确率、分类收运等方面。
按照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部署,今年9月之前,市区所有小区全部进入垃圾分类时代,到11月底,共有200个小区要实施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只要实施垃圾分类,就必然涉及考核标准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就与“红榜”无缘。”市城管委“红黑榜”考评人员说,想上“红榜”,必须在各个环节都能经得起群众的监督。且首轮“红榜”具有示范效应,其管理手段和效果应该具有一定推广价值,这就在标准之外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类投放、分类收运互相制约导致推进难
记者在部分小区走访时看到,与首批“黑榜”小区在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和宣传引导方面几乎是空白不同,大多数小区都配套了分类设施、有一些宣传引导氛围,但很少有居民真正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指导员也极少上岗,首批12个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小区仍有少数人存在抵制行为。
在南湖大道、高运路附近两个小区,记者随意翻看收集容器内当天投放的垃圾,都是混合投放的。几名居民说,虽然他们从各种传播渠道知道要垃圾分类,但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看到居民分类投放。小区所在社区的相关工作人员说,已经按照200户至少配一名的标准配齐了分类指导员,也到区里接受了培训,但社区无法强制他们上岗,即便上岗了居民也不愿意接受“指导”,理由之一是收运单位没有分类收运。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小区和2019年起实施四分类小区的居民表示,可以看到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两种车辆来分类收运;多数小区居民表示,平时只看到一种收运车辆来清运生活垃圾。“不分开收运,居民质疑分类投放的意义,但真的将易腐垃圾车开过去,却发现桶里都是混合垃圾,无法装车。”受访的多名环卫所所长、收运车队队长均表示,收运单位都已按要求配齐了分类收运车辆,具备分类收运的能力。
执法惩戒力度不够,宣传引导效果有限
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小区的推进过程也非一帆风顺。在一个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小区,少数居民认为实施撤桶并点后,需要居民自己按时将垃圾扔进垃圾收集房,这相当于物业服务降低标准,他们向物业公司和属地政府反映:“我可以垃圾分类,但不接受定时定点”,物业公司只好每天安排工人代投垃圾。对此,属地城管局环卫科科长指出:只有定时定点才知道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不然就是一本糊涂账。
事实上,《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中均有相关规定,居民要按要求投放垃圾,但截至目前,除新吴区城管执法部门开出几张针对个人的罚单外,其他区都没有动静。市级主管部门希望区里用好法律手段,但区级主管部门表示,执法是最后一道防线,现阶段还是以宣传引导为主比较稳妥。
“对于分类意识欠缺的人群,通过处罚来实施惩戒会比宣传引导见效快,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和骑电动车戴头盔等专项整治都是很好的例子。”曾经被聘为市容监督员的高女士说,目前多数居民都没有“我要分”的自觉,甚至有部分市民认为《无锡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只是一纸空文,在这种情况下,执法部门应该用实际行动展示法律的刚性,新吴区处罚的几起案例震慑效果比较明显,其他区完全可以借鉴,市级执法部门也应加强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