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山
据《无锡日报》日前报道,锡山区安镇街道锦安社区根据当地居民的要求,将协商议事室建成了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验室”,所处理的虽然大多是社区内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但却具有很大的“能量”——不仅令社区的大小事情都能“好商量”,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微治理,变“政府独奏”为“社会合唱”,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据了解,目前很多村(社区)都建有类似的社会工作室,不少已打造成为当地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金字招牌”。
村(社区)不仅是城市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单元,而且也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设立村(社区)社会工作室,旨在把好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关口、第一道屏障,以此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2018年,我市率先在全省推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而其中的主要平台之一就是“社会工作室”。实践证明,不少地方的社会工作室由于具备较高的实战水平,成功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在所接触的社会工作室中,也有的却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此类工作室或仅作摆设,不仅没有起到“民意直通车”的作用,更没能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或工作室人员工作方法不对路,行事简单粗暴,“实战”水平较低,以致当地群众平时很少“光顾”,所以也就难以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更遑论在遇到特殊情况或关键时刻能成为社区的“维稳器。”
基层社会治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必须聚焦主业主责,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因地制宜做好服务当地群众、管控矛盾风险、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关键在体制机制,而核心是人。社会工作室的建立,除了能零距离服务群众,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更有助于培养一支有情怀、有温度、专业性强的社工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社工的主观能动性,从嵌入走向融入,精准落实惠民政策,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里。这些年,我市不少村(社区)就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江阴市澄江街道天鹤社区推行的“阳光365,真情来服务”工作机制、无锡经开区太湖街道瑞星家园社区创建的“星连心”知民情解民忧服务制度等,无不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这些地方的社区工作室平时既开展针对困难群体的基础类服务,又开展遇到问题矛盾时关系调适的个性化服务,由此形成了当地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
基层社会治理要实起来、活起来,就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难点痛点,解决突出问题。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社会工作室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