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杭州:“新物种”的诞生地

——“智汇长三角 科创太湖湾”系列报道之五

  杭州有意思的会议特别多,比如他们的创新创业大会叫万物生长大会,每年发布杭州“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榜单;比如王坚院士发起的“2050大会”,50岁的人和20岁的人一起开一场自设主题的开放式志愿分享会……与全国其他大城市相比,杭州总有其特别之处,许多城市可能更喜欢那些有传统优势的大型企业、成熟业态,但杭州对“从零到一”的新物种、新企业更青睐,也更擅长。

  四季青服装市场的街拍已经开始了2021的春夏系列,茑屋书店走出日本的第一站来到了杭州天目里,即将到来的2022亚运会……每天都在更新着这座城市的影像,“新物种”诞生地成了杭州有别于其他城市最醒目的标签。

  新解法

  数字经济、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杭州的未来将大步流星地迈向数字经济时,杭州却提出了“新制造业计划”: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十百千亿企业等“六个倍增”,成为制造业强市。到2025年,杭州工业总产值计划将达到250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800亿元,年均增长10%。

  按照官方解读,从“一号工程”到“双引擎”的战略升级,是杭州对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做出的全新注解,也是杭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解法。

  在杭州,“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平台型制造,犀牛智造工厂等“新物种”正在为中小企业输出“新制造”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家企业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4718项,上云企业11万家。围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目标,杭州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不断扩大,打造出动能强劲的城市经济发展全新增长极。

  新布局

  一条科创走廊高浓度聚集创新元素

  用什么来支撑双引擎驱动呢?杭州又作出了先人一步的布局。

  2016年,浙江省政府作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决定。以文一(西)路为主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长约33公里,平均宽约6.8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

  有人说,杭州的城西科创大走廊将会是中国未来的硅谷;也有人说,文一西路会成为中国的128号公路。

  在这条走廊上,从浙江大学到未来科技城再到青山湖科技园区,集聚了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云栖小镇、紫金众创小镇等创业创新平台,为科创企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各种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城西科创大走廊帮助杭州成为了近年人才引进最多市。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辐射2小时都市圈内,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标——太湖。无锡正在聚力打造的太湖湾科创带,面积是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两倍,但在园区载体、院校人才、龙头企业的集聚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梳理和强化。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朱李鸣认为,建设太湖湾科创带,一定要以目标为导向,清晰发展路径,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明确的定位和特点,“一定要以结果为导向来做规划,是做基础研发还是做成果转化,要结合自己城市的优势和特点,集中发力。”

  新机制

  城市创新的活跃因子

  城市大脑、云栖小镇、民办公助的西湖大学,为什么杭州能够成为一个“新物种”频出的城市?很大程度上来自机制的创新。

  西湖大学在当下的教育界绝对是个特殊的存在,借鉴国际经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西湖大学的价值,不仅仅是为浙江省新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也不仅仅是在民办教育领域出现了一所高端大学,更在于探索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云栖小镇是中国特色小镇的发源地。“从无到有,从有到聚,没有企业的创新意识,没有政府服务的‘发条’作用,不会创造出新的物种。”小镇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小镇管理和运行上,有很多体制机制的创新,“从行政规划上,它不属于镇级,但是我们成立了管委会,管理其经济职能,民生职能交由当地政府,保证了更加专业、专注的规划和开发。”据了解,这其中就包括了土地使用、税收和人才落户等专项政策。

  正在规划的太湖湾科创带同样面临着一个机制创新问题,无锡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佳林认为,顶层设计对科创带建设十分重要,一定要规划先行,制度先行,从立法上确立科创带的定位和职能。

  □本报记者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