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当运河文化遇见数字艺术

当沧桑的大运河文化遇到数字艺术创新实验,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场文化、科技、艺术、设计的跨界创新盛宴——“迁想偶得——运河文化的创新语境群展”在无锡程及美术馆开幕。

  碰撞

  古老文化的现代表达

  展览以运河古今、运河文化、运河生态作为串联,形成各具独特形式而又交叉融合的创新语境。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创作者们用光电和数字为主要表达语言,融合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阐述大运河文化的生态、文物、民俗、产业等内容,呈现对运河文化的创新解读。

  这里有新技术。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早期的工商实业多沿运河布局,在环城运河上,惠山浜、伯渎港、耕读桥、周山浜等处的企业星罗棋布。它们邻水而兴、因业而名,融进了城市血脉。在《聚业潮头》这个作品中,作者们尝试通过此展,用图形符号和动效来演绎这些运河孕育的繁华印记,从感知层面探索“工商”这一城市基因的转译方式。

  这里有新创意。八位作者创作的《吾感锡象》从“视”“听”“触”“嗅”“味”五个感官维度出发,或独立或综合地诠释了无锡的城市印象,以动态方式突破了静态表达的限制,有趣而灵动。《运河大解密》则用蚕猫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有意思的绘本故事吸引儿童用户互动探索,生动地向用户展示了无锡大运河的风貌与风土人情。

  这里有新视角。大运河文化是一个跨越1700多公里和2000多年的时空文化矩阵,从宏观看是融通南北的经济命脉,具体着眼处却是众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合。在《川流不息》这个作品中,30位创作者从一个具体视角着手,通过大运河江苏段具有典型性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形成一组运河文化遗产的空间群像,通过数据直观呈现了空间尺度上的文脉分布。而这也是一项未来可生长的作品,随着各个运河沿线城市数据样本的增加,能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了解运河文化的视角,从数据中寻找到大运河人文历史发展的脉络。

  跨界

  数字化的先锋探索

  此次展览依托2020年度江苏艺术基金“江苏大运河文化创新性展示的人工智能数字艺术与设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甄选出具有独特文化视角,又具备展示操作性的作品进行展出,将最新的计算机智能技术集成进大运河文化的艺术展示、文物保护、传承发展以及文旅开发中去,展览成果也将被放置于应用场景中,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对运河文化的发掘和开发,需要符合时代语境的表达方式,才能让更多人走近它、亲近它。”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让人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地接触、体验和感悟文化,运河文化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长时间为更多人所理解、认同,进而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此次展览正是将运河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令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实现了“活化”。

  今年以来,在我市举办的大运河博览会、文博会、夜间经济论坛、太湖文化艺术季等大型文化活动中, “智能”“数据”“数字化”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此次展览,也是我市第一次在文化场馆中举办数字智能与文化艺术跨界融合的作品群展,是一次技术、文化、艺术的精彩碰撞,一次先锋的跨界探索。

  在场专家表示,数字化、智能化的表现形式不仅能为文化旅游产业构建新的消费场景,也能为人们旅游出行创造新的意义。

  (哲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