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在为无锡赋予更多机遇,也让无锡对接上海的道路更为清晰。“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无锡可否对应上海大胆提出‘四地’定位?”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首任轮值主席沈开艳建议。
所谓“四地”,即成为全球资源集聚地、科技创新应用地、高端产业承载地、开放门户试验地。沈开艳提出,无锡不妨对应上海提出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城市功能,把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发展同上海发展目标关联起来,找准定位,更积极地融入长三角,成为长三角的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生态高地、开放高地。她认为,这对无锡而言比“长三角地理中心”更为重要。
对接上海,无锡正开发更多科创窗口。上海是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无锡则深耕物联网10余年,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城市。近年来,无锡与上海的产业联系愈发紧密。今年5月,无锡市政府、无锡经济开发区与上海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上海大学无锡产业研究院;6月,2020无锡(上海)科技合作洽谈会上,锡沪科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锡沪科技创业资源共享平台等59个科技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全面推动锡沪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长三角城市群中,无锡略显低调。”沈开艳认为,城市影响力和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下转第2版>>>
定位“四地”,擦亮“太湖品牌”
上接第1版>>>与此同时,尽管“物联网”的城市名片无锡使用多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石墨烯技术等产业实力强劲,但苏锡常城市相似的主导产业,无法让无锡脱颖而出,这恰恰是无锡擦亮“太湖品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动力和机遇。
当然,真正要树立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何谓良好的环境?在她看来,应该是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所有要素资源的集聚、合理配置以及充分自由流动。尤其是作为创新源头的人才,沈开艳表示,上海2019年推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值得借鉴。无锡不妨列出包括宜居环境、产业基础、经济实力、房价洼地等优势清单,“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向外界释放人才吸引信号。”
昨天长三角一体化太湖融合创新联盟的成立,让沈开艳欣慰于“看到了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合”。科技创新从研发到孵化到应用到最后的产业化,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需要“协同”。她表示,产学研用相结合是任何科技园区成功的必要条件,从长计议,无锡在推动区域产业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的同时,要加快引进或培育高校的步伐。未来的科技创新,无锡当发挥太湖湾科创带的协同创新载体和平台功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真正成为江苏省发展领先、长三角创新示范、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江山、英洁、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