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探索

文化强国建设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 李湘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为国家文化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是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全会《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十四五”时期国家文化建设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围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文化发展阶段性目标,提出三个方面重点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程度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的标尺,也是发展的目标。国家现代化必须要有与之对应的现代文明,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美好生活才能逐步实现,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才能更加广泛深入,所以,全会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文化强国建设在新阶段的重要任务提出来。

  文以化人,文以培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首先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因为文化承载着育心的功能和凝聚情感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灵魂工程提出来,并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全体人民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并将思想转化为全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齐心合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事实证明,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 24字内容在维系社会的整体性、组织性和向心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同时要求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三大素质关乎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情怀,其中作为基础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维护所有人幸福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国家文化建设对思想道德的强调和强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的文化期待和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是民众文化期待和需求的直接表现。全会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意味着在新发展阶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不断创新。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更加均等化方向发展,所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当高水平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必须更多向城乡基层倾斜,实现文化的更好发展和共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必须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供需错位现状。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创新,在新时代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人,提升群众精神和文化的获得感,实现全会提出的“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目标。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承载着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全会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国家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期、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阶段,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拉动居民消费升级、扩大城乡就业和创业,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扩大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增加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一种以文化企业为主体、文化产品为载体、市场化运作的文化发展新模式,形成一种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的高技术化和高文化化的新业态,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还要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讲话要求,统一好“两个效益”,真正发挥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内生动力作用,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凝心能聚力,心齐可移山。“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文化建设的远景和近策,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