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作家协会近日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无锡百草园书店、纯粹读书会共同举办“钟书沙龙”,分别邀请著名传媒专家朱学东携其新书《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散文家江子携其新书《去林芝看桃花》、散文家庞余亮携其新书《半个父亲在疼》做客百草园书店南长店,与散文家、诗人黑陶共谈关于故乡、行游与亲情的故事,为书友们带来了一场场心灵的洗礼。
“故乡”二字在朱学东心中的分量很重。《江南旧闻录:故园归梦长》是一本兼具社会学、民俗学和文献研究价值的书,是朱学东对江南故乡已经和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场景的回忆。该书以散文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饮食、习俗、风土、物产、生产生活等,使江南质朴的乡间文化跃然纸上,为读者开启追寻故园文化之旅。
正如朱学东在序言中写道:“年岁渐长,关于故乡的旧时景象却越来越清晰……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也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对于朱学东和我们所有人而言,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成长的见证。
“中国文学是从旷野出发的。”江子也是这么做的。江子的《去林芝看桃花》共计26篇文章,记录了他行游浙江、广东等地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思。江子总能从或具象或抽象的事物切入,将与之相关的故事娓娓道来。浙江“双龙六帖”“梅雨潭”,四川“泸州的油纸伞”,西藏“林芝的桃花”……江子笔下瑰丽的奇景轶事是那么引人入胜。
从山海经到诸子百家,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苏东坡、辛弃疾……江子认为,整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线就是以旷野为主题。而他创作《去林芝看桃花》也是为了延续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在他看来,那些散落在大地之上的古驿道、古桥梁、古城墙、古村落,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制作工艺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量,是十分珍贵的写作素材。
《半个父亲在疼》是庞余亮第一本自传体亲情散文集。第一辑“父亲在天上”,描写了一个严厉、暴躁、任劳任怨,偶尔也会表现出温柔一面的父亲形象。第二辑“报母亲大人书”,从母亲的日常劳作,描写了一个隐忍、温柔、坚强的母亲形象。第三辑“绕泥操场一圈”,是秘密成长笔记,描写乡村校园里孩子们的成长逸事。第四辑“永记蔷薇花”,描写了读书、旅途等,是生活的结晶。
庞余亮说,父亲去世后,他并未为父亲写过一篇文章。过了几年,在公园门口,他看见一个中风的老人拄着拐杖,就上前扶着他在公园门口转了一圈。在老人身上,他闻到了父亲的气息。那晚,他开始写《半个父亲在疼》这篇散文。其实,只有那些写到内心去的东西才能扯出根系里埋着的情感,包括成长中的经验、灵魂中的痛楚,甚至多年后跟父亲、跟自己达成的和解。正如庞余亮写完《半个父亲在疼》,他开始重新体会父亲,理解父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