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墨香可敌岁月长

  □魏 伟

  父亲从15岁开始自学毛笔书法,至今已经练字60余年了。退休之后,更是一天不写字就坐卧难安。对书法的爱好,相伴了父亲一生,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就挤满了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有村里的也有外村的。都是乡里乡亲的,父亲从不拒绝,要耐心地写上好几天,不但辛苦还费时,虽说纸张是他们自带的,但还是要倒贴上墨汁的费用。父亲从未有分毫的抱怨,看到乡亲们乐呵呵的笑脸,总是略加斟酌便一气呵成运笔书写,尽量做到为每家所写的对联都不雷同。

  从我记事起,我们当地学校、政府墙上的标语大多是父亲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中期,父亲已经由小学代课教师成为有编制吃“皇粮”的中学老师。那时候,镇上开店做生意的人多了起来,很多人要书写制作店名牌匾,都不约而同找到父亲。还有要结婚的、乡镇府和村委会要动笔墨的事,都会找上门来。当然,父亲渐渐从无私付出到有人给报酬,但他从不计较多少。这一盛况直到多年后电脑盛行才结束。

  退休后,父亲的时间更充裕了,自费订了《书法报》等报纸,对书法的钻研更精进了。其时,乡里有对将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妻,带着刚初中毕业的儿子前来拜师,学写字画画,父亲怜其是留守少年,尽心尽力教他。数年之后我回老家,刚好碰到他来我家报喜。原来,跟父亲学了几年书画后,初中学历的他已经被省城一家艺术公司看中,受聘担任画师。父亲很欣慰,因为这是他一生唯一的私教弟子。

  早在三十年前,父亲在我们当地举办的县教师书法比赛中,就分别获得了毛笔字和粉笔字一等奖。经过多年来锲而不舍的追求,最近几年中,他获得的国家级、省级书法比赛证书摞起来竟有半人多高。我翻看过,大部分是金奖。我提出说可以申请加入书法协会,父亲摆手,“个人爱好,不图那个。”父亲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能出一本书法集。当我们打听好行情后准备付之行动时,父亲又迟疑了,他嫌花费太大,迟迟不肯答应。几年下来,他用行书、楷书、草书书写了大量的唐诗宋词,抄录的《今古贤文》一一装订成册,说是将来要留给后代子孙作纪念。

  更有意思的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和他自小一起长大的乡村医师熊新文伯伯,在古稀之年也拿起了毛笔,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一笔一划练字。两位白发苍苍的发小在书桌前挥毫泼墨,一起沉浸在墨韵书香中,将他们的晚年涂上了绚丽的夕阳红。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父亲对书法的爱好从未中断,更没有消减。书法爱好,苦难中,是他奋进不息的前行利器;太平时,是他颐养天年的精神食粮。“老牛自知桑榆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从少年到白发,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父亲在墨韵书香的浸染中自得其乐,找到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