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周刊

江大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设公益编程课

为更多孩子打开科学兴趣之窗

  提起“编程”,人们很容易将其与计算机、机器人联系起来,总觉得深奥而神秘。重视培养孩子信息技术素养的一线城市家长往往出高价购买编程课,而在无锡市新吴区有些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编程。12月27日下午5点,随着第八次课结束,江南大学的大二学生方璐和组员顺利完成了首期公益编程课的全部授课任务。自11月7日以来,这支大学生团队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钱逸舟的带领下,每周都在新吴区硕放街道文化站开设公益编程课,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

  6名大学生组队开发编程课

  “孩子们很喜欢编程课,我上得也高兴,期待今后继续为孩子们讲解编程知识。”12月29日,方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上半年在钱逸舟的组织下,江大多个不同专业的6名大学生组成了一支队伍,探索小学生编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团队在前期经过资料收集并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开发课程。这几个学生有设计专业的,有教育技术专业的,分工合作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完成了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钱逸舟说,“教材编得怎么样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上过才知道,他们需要通过真实的环境检验。”

  原本他们打算找一所学校为某个年级的学生开设编程课。没想到这件事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大学生能够出学校教学的时间以及学校能够提供的活动时间并不好协调。让钱逸舟欣喜的是,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和硕放街道文化站负责人沟通时发现,文化站为当地居民配备了图书馆以及种类丰富的公益培训,还在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少儿编程课正是他们想为居民提供的科技类课程之一。双方需求正好契合,大学生们有了施展身手的地方。

  按照课程计划,首期公益编程课程共设计八次课,学生团队根据小朋友的年龄段排了三个班级,分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一个班级,三、四年级的学生再组成一个班级,五、六年级的孩子再设一个班。“我们共向街道图书馆会员放出了28个名额,没想到名额一放出来就秒光了。”钱逸舟分析,报名上编程课的大多数是新市民子女,家长期待孩子能在丰富的活动中激发兴趣得到提升,但当地相应的资源并不多。依托硕放街道文化站的全力支持,为孩子们提供了专门的教室还采购了相关设备,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学编程。

  学生的变化让人惊讶不已

  方璐和组员近两个月来每周六下午上三堂课,每堂课一小时,两堂课之间只有10分钟时间休息,“孩子们对编程很感兴趣,学得带劲,我们上课也不觉得辛苦。”

  12月27日的最后一次课上,高年级学生的班级利用半节课时间拼装机器人,另外半节课时间给芯片编程。最后有的孩子成功让小车跳起了舞,大多数孩子也能让芯片唱歌或者闪灯,满脸的兴奋和成就感。

  八次课,方璐看到了不少孩子进步神速。“有个中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上课时还不会操作电脑,但上最后一次课时已经会操作电脑做出了一个‘小猫抓水果’的游戏。”另一个姓吕的中年级小朋友之前有一点编程基础,她在为其他学生授课启蒙时,这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专注地设计一款类似“传说之下”的游戏。方璐说,小吕同学自己画人物角色、探索设计,不明白的地方会向她咨询,仅用了四节课就做出了像模像样的游戏,同班同学都很喜欢玩。

  方璐直言,这次实践经历对他们团队来说收获也非常大。起初他们设计课程时并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给一二年级学生上课时并没有想过他们不认识字,首次上课时遭遇了不小阻力。而五六年级孩子的接受、理解能力则超乎他们的想象,原本准备的一次课内容孩子们“吃不饱”。“我们每上完一次课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了解,随即完善教材和教案。给不识字的低年级学生编写教案时多找些图片和游戏,方便小朋友理解。”方璐的授课能力也在这段时间飞速提升,从最开始上课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到现在已经清楚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或听不懂,需要重点讲解。钱逸舟表示,未来他们会不断优化编程课并壮大授课教师的队伍,持续开展公益编程课,激发更多孩子的“科学兴趣”。

  (陈春贤 文/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