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规则》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规定,同时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规则》出台,锡城的老师和家长们怎么看?对于如何用好这把“戒尺”有什么建议?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教育惩戒有章可循
记者注意到,对惩戒范围、类型等进行了专门论述,是《规则》中的一大亮点,也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那些以前模糊的边界和容易被忽视的角落,《规则》里都有了明确显示。
无锡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市关工委德育报告团成员、无锡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仁刚连赞《规则》出台是一件众望所归的好事,“首先明确了态度,教育不能是没底线和无原则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无法尽其应尽之责。其次,对怎么有效惩戒、如何把好度,教师尤其是广大班主任(辅导员)也有了规则可依和底线支撑,让老师、学生和家长知道,通过有限惩戒和真心帮护、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伟大而神圣的职责。”
我市一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鲍先生认为,《规则》在明确老师教育惩戒行为范围的同时也保障了老师的教育权利。在他看来,孩子在成才前需先“成人”,想拥有是非观和敢于承担犯错后果的勇气,适当的教育惩戒必不可少。《规则》让老师惩戒有了依据和度,在面对家长质疑时能理直气壮回应,也让孩子少一些过度保护。
家、校、社会合力发挥效用
无锡市金星中学副校长姚菲说,《规则》出台后深入学习、理解才能得到有效运用。金星中学计划组织老师、家长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规则》内容。“细致深入地学习一方面能防止老师和家长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也让老师对标自查自纠平时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要求。”
虽然《规则》施行还需时日,但各校在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规则时家校沟通很重要。“我希望学校制定相关措施时家委会能够参与其中。”目前担任学校家委会主任的鲍先生期待道。
王仁刚认为,让每个孩子真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国家合格建设者,要满怀爱心且高效地实施教育惩戒,更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紧密携手同频共振,让相关工作前移,为孩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他举例说:“家长都应持续接受和谐亲子关系和科学育儿辅导的系统教育,学习如何伴随孩子一同成长为值得孩子效仿、骄傲而具有幸福感的家长。”在他看来,《规则》中教育惩戒的方式或可更加丰富,呼吁政府和社会主动担责举办公办准军事化的培育学校或机构,并配齐心理健康、处理孩子问题等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少部分孩子提供适合的“成长酵池”。
锡式“戒尺”有效且有爱
《规则》为学校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采访中了解到,锡城有不少老师运用的“戒尺”有特色又有效。
“各班难免有一两个调皮好动的学生破坏纪律,老师在惩罚之外更要让学生听得进劝,达到育人的目的。”我市一所小学一位班主任说,他让班上破坏纪律的男生到操场跑步,自己也跟着一起跑。“对好动的学生来说,跑步不像罚站有束缚感。我在跑步时引导学生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应该怎么做,教育效果非常好。”这位老师说。
梅村高中的专职心理教师杨海娟在每个新学期首堂课会针对迟到、上课做其他学科作业等6个问题让学生自制惩戒规则。她任教高一年级17个班级的600多条个性化规则都被贴在教室墙上。“全班分6个小组自制惩戒办法,比如上课迟到问题,有小组规定20个仰卧起坐,有的小组明确在教室里站一定的时间。”杨海娟说,“我暗中观察过,孩子们对自制的惩戒方式没有异议,在接受惩戒时不会不服气。学生很少犯规,即便个别学生犯规后也不会再犯。”她说,老师需要明确,惩戒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另外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惩戒也是有弹性的。
(陈春贤、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