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保健周刊

牢记五条秘笈,让中药服用更安全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一类药物,中药既有其积极有利的一面,能预防和治疗疾病,但另一方面,中药同样可能带来消极的、不利的影响,产生毒副作用,可以引起人体组织器官功能的失调和实质的损害,进而导致多种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大家需要转变“中药是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的观点,充分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才能主动采取措施,防范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保障生命健康。

  中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非常复杂:①药物相关因素,包括药材品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条件、炮制、制剂工艺等。如将“关木通”混成“木通”使用,其所含马兜铃酸会导致患者出现肾损害。再如附子所含乌头碱毒性剧烈,必须经过炮制,使毒性显著降低后才能使用。②患者机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精神因素、所处环境等。如经期、妊娠期妇女对泻下药敏感,可导致盆腔器官充血而引起月经过多或流产。再如在炎热的夏季或热带地区应用发汗解表药,如果剂量过大,较冬季或寒冷地区更易导致汗出过多而发生虚脱。③临床用药因素,包括给药途径、用药剂量、长期用药、配伍失宜、煎服不当等。如麻黄、杏仁都能止咳平喘,但单用大剂量麻黄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过度兴奋而烦躁不安、心悸心慌,单用大剂量杏仁则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氢氰酸中毒而抑制呼吸。若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将麻黄与杏仁配伍治疗咳喘,其疗效更优,又不致产生不良反应。

  所以,在服用中药时应重点关注五个方面:①要注意药物的配伍,首先要注意避免药物的配伍禁忌,另外要尽可能主动利用配伍来减轻和消除药物的毒性。②要注意用药剂量,做到因证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大剂量用药,对一些有一定毒性和作用峻猛的药物,用药剂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那些对药物过于敏感和体质特别虚弱的患者,用药剂量也必须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至最合适的剂量。③要注意用药时间,做到“中病即止”,无论是使用攻邪类药物,还是使用补益类药物,都不可随意延长用药时间。④要杜绝“无病用药",对中药的两面性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正确使用中药,理性对待中药保健品和含中药食品。⑤注意给药途径,不可随意改变给药途径,尤其是外用药,大多含有一定的毒性,只宜用于体表局部消毒、灭菌、防腐、生肌、敛疮,而不宜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