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锡城环保智能采集终端织就天罗地网

“千里眼”“顺风耳”让污染源无处遁形

  本报讯 近日,记者在锡州宾馆附近的一片草坪上看到一件“神器”:一根高逾4米的铁杆,顶端像插着个黑色话筒,杆子上还有一个类似电脑音箱的设备,一旁的户外大屏显示环境噪声57.6dB。据了解,眼前的噪声固定式自动监测站,无锡最近新建了7个。这些“顺风耳”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到刚刚上线试运行的环境噪声监测管理系统,为全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介绍,噪声监测感知能力建设项目,是“感知环境、智慧环保”(二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二期新建了锡州宾馆、惠山区监测站、青祁路、桃源山庄、无锡职院、强茂电子、沪宁城际铁路等7个站点,与一期已建的老年大学、格林春天、金马国际、长江南路等4个站点共同构成市区噪声自动监测网,覆盖市区二类、三类、四类交通干线、四类铁路干线等噪声功能区。

  20余个大气自动监测站、100多个移动和固定式水质站……近年来,锡城布下更多“千里眼”“顺风耳”等智能采集终端,淬炼出了一支“聪明”的环境治理队伍。

  梁塘河水质监测站的背后,有一个绿色的箱子静静伫立在河道旁。这一“水质哨兵”自动监测设备运用现代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实现对水质的在线预警和监测。“哪一河段污染因子突然上升了,通过监测系统一目了然,便于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时作出判断处置,其运营成本仅为传统监测站的20%。”开发人员陈斌说。

  智慧环保的“智慧”还体现在精准、定向的治理理念。上个月,无锡市重点污染源视频监控平台上线,完成联网污染源企业133家,视频监控点位619个,任何违规超排等现象难逃法眼。

  在市公安机关的支持下,平台还接入全市9个国控空气自动站周边的256路交通、治安视频,全面掌握相关区域大气管控落实情况、道路保洁抑尘情况、机动车流量情况等。眼下,正在建设的30余路太湖蓝藻视频监控,后续也将全部纳入统一监控平台。智慧环保织就的天罗地网将让污染源无处遁形。(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