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短讯

  北京中小学将设

  统一保管手机设施

  2月19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相关文件,要求各区和学校将手机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因地因校制宜研制切实可行的校内学生手机管理制度,合理设置校内统一集中保管学生手机的必要设施设备。明确手机保管的工作制度和规范,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避免手机丢失或损坏,将学校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监管。

  深圳推出购买早教课七天冷静期

  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官网报道,深圳市消委会、福田区消委会联合推出全国首个高于国家标准的早期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公约设置了七天冷静期,并明确了有利于消费者的退费标准。根据公约,七天内消费者购买课程尚未消费的,可全额退款;消费者在合同期内申请退费,早教机构在扣除已产生不可逆费用(早教机构承诺公示各项费用明细)并收取合同约定违约金后,退还剩余课时费用(按购买时价格计算)。

  高一学生可在复旦免费修学分

  2月16日,复旦大学公布:今年三月将开展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通过周末先修学堂,高中生可以走进复旦大学校园,与大学教授面对面学习交流,体验大学氛围。学生在周末先修学堂学习课程并通过相应考核获得的学分,在学生进入复旦后,可置换相应通识课程学分,且先修学堂不收取任何费用。未来,复旦大学将陆续增加更多周末先修学堂课程,满足高中学生的需求。

  教育部部署

  2021普通高校招生工作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健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组织工作机制,完善高考入学机会公平保障机制,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强化高校考试招生监督管理。《通知》规定,高校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加强与中学的衔接沟通,帮助学生了解强基计划专业的优势、培养模式和发展前景,引导适合的学生报考。

  “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中国教育报》记者杨三喜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认为“青少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其实可以有效识别青少年用户,从而破解“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问题,关键是看平台愿不愿意牺牲部分流量来换取未成年人保护的加强。

  在线教育亟需摆脱恶性竞争

  据媒体统计,仅3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从2020年2月到11月的营销费用,就超过100亿元。与疯狂“烧钱”对应的是,在线教育机构的整体亏损情况十分严重。教育研究者艾萍娇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认为监管部门和行业自身都需要引起重视。对监管部门来说,要严格执行《广告法》,要求培训机构在做广告时,不能夸大、虚假宣传,要严肃查处培训机构的违规广告、炒作。同时和行业组织一起,针对在线教育机构的营销大战及其存在的风险,出台进一步规范经营的规定,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的教育生态。

  清华学子在实践中服务乡村振兴

  据央视网报道,有这样一群清华大学的学子,他们积极响应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所学专长创办乡村振兴工作站,改造乡村闲置房屋,在实践中服务乡村振兴。过去的三年多时间,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已在河北、山东、云南、福建等15个省市设立25个站点。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第一个建成的站点——山东文登站,一个不足4万人的小镇已汇聚了16名博士、教授级专家学者,200多位“新村民”在这里创业,设计村、漫画村、康养村等特色村落渐成气候,每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2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