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7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频记者会,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下图)。
中国外交 元首外交将继续领航定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您如何评价过去一年的中国外交?今年中国外交有哪些重点和亮点?
王毅:2020年,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一年来,最精彩的是元首外交。一年来,最坚定的是捍卫国家利益。一年来,投入精力最大的是抗疫外交。一年来,最牵挂的是海外同胞的安危。一年来,最关注的是把握全球治理的方向。
对中国而言,2021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我们将牢记党和国家重托,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增进中国同世界的相互理解,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我们将心怀“国之大者”,积极维护和拓展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将着眼后疫情时代,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我们将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是中国的牛年,牛象征着坚韧,代表着力量。新的一年,元首外交将继续领航定向,中国外交将谱写更精彩篇章。一个重情义、有定力、讲原则、敢担当的中国,必将为世界传递更多温暖与希望,为各国共同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中俄关系 “中俄组合”团结如山
塔斯社记者: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疫情如何影响了俄中关系?
王毅:面对世纪疫情,中俄肩并肩站在一起,背靠背紧密合作,携手抵御新冠病毒,共同抗击“政治病毒”。“中俄组合”团结如山,始终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世界越是动荡不宁,中俄合作越要坚定前行。两国要互为战略依托,互为发展机遇,互为全球伙伴,这既是历史的经验,也是时代的要求。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双方已商定将条约延期,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是中俄关系的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双方将弘扬世代友好、合作共赢的条约精神,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我们将打造战略互信的典范,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重大利益,联手反对“颜色革命”,打击各种虚假信息,维护各自主权和政权安全。
我们将打造互利合作的典范,深化“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推动经贸投资合作提质升级,拓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
我们将打造民心相通的典范,弘扬传统友好,促进人文交流,让中俄友谊薪火相传。
我们还将打造公平正义的典范,携手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中美关系 共同推动中美关系“辞旧迎新”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美国新一届政府关注南海、台湾、新疆、香港和西藏等议题。为了稳定中美关系,中方是否有可能在以上任一议题上作出让步?
王毅:不干涉别国内政,是《联合国宪章》的明确规定,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包括中美在内,各国都应切实遵守。你刚才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做得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人民才是主人翁。
作为两个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中美之间有分歧有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之间在利益交融中出现竞争并不奇怪,关键是要在公平公正基础上良性竞争,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而不是相互攻击、零和博弈。更重要的是,无论从两国还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合作,都应当成为中美双方追求的主要目标。中美可以合作、需要合作的清单就放在我们面前,包括抗击疫情、经济复苏、气候变化等等,我们愿本着开放态度与美方探讨和深化合作。希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尽快解除迄今对中美合作设置的各种不合理限制,更不要再人为制造出新的障碍。
上个月中国农历除夕当天,习近平主席应约同拜登总统通了电话。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为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明确了努力方向。我们愿与美方一道,全面落实这次重要通话的成果,共同推动中美关系“辞旧迎新”,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中欧关系 不是制度性对手,支持欧盟团结自强
法新社记者:拜登政府称跨大西洋盟友关系又回来了。中国将如何处理同欧美的关系?
王毅:过去一年,习近平主席同欧方领导人成功举行三次视频会晤,保持密集高层沟通。中欧关系在危机和挑战面前展现了韧性活力,向世界释放了积极信号。
中欧关系的历程充分证明,中欧之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共赢是双方关系的主基调;中欧两大文明可以对话交流,我们不是制度性对手;中欧独立自主开展合作,就能办成很多大事。中方愿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盟的团结自强,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方认为,中欧代表着多极世界两支重要力量,双方关系是平等、开放的,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制于第三方。中方乐见欧盟不断增强战略自主,秉持多边主义理念,致力于大国协调合作。我们愿与欧盟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印关系 双方应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印边境和平前景?中印双方在边界问题的不同观点将如何影响中印关系未来发展?
王毅:中印关系的实质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振兴的问题。
作为毗邻而居的两大文明古国,作为当今世界10亿人口级别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中印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潜力。中印国情相近也决定了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立场。因此,中印是朋友和伙伴,而不是威胁和对手。双方应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加强合作而不是彼此防范。
边界争议是历史遗留问题,不是中印关系的全部,应当妥善管控,同时通过做大做强合作,为解决边界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新的一年里,希望印方与中方相向而行,切实把“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两国领导人共识落到实处,为27亿中印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亚洲世纪的到来做出更大贡献。
联合国改革 我们这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方对此怎么看?许多国家期待联合国改革,中方有何主张?
王毅:50年前,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始终主持公道正义,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我们这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国际形势不断深刻演变,国际社会希望联合国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完善。中方认为,不管形势怎么变,改革怎么改,有几点必须坚持:
首先,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第二,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第三,坚持联合国平等协商的基本规则。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将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宣布的重大倡议和举措,更加积极地参与联合国事务,为实现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联合国理想而持续努力。
中日关系 真正树立起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
日本共同社记者:去年日中关系出现改善势头。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警法》出台后,日本国内对中国戒备感提升。您对此有何评价?中方是否可能与日方在奥运会方面开展合作?
王毅:近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就双方“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达成重要共识,两国人民在抗疫合作中谱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两国贸易投资合作克服疫情影响逆势增长,这些积极进展表明,中日关系的改善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地区的和平稳定,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中日关系要走向成熟稳定,需要保持定力,不受一时一事的影响。比如你提到的中国颁布实施的海警法,这只是一项例行的国内立法,不针对特定国家,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实践。实际上,包括日本在内很多国家早就制定了类似法规。通过友好协商处理海上争议,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也是中方同周边邻国之间的长期共识。
对于中日交往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双方都可以通过对话沟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希望日本社会能真正树立起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打牢有利于中日关系行稳致远的民意基础。
中日两国将先后举办奥运会。双方完全可以也应该相互支持,共襄盛举,使这两场盛会成为加深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平台、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机遇。让我们今夏聚焦东京,明年相约北京!
东盟关系 推动RCEP早日生效实施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记者: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您认为未来双方关系将如何发展?
王毅:30年前,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从此走在了地区合作的前列。
去年,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这充分表明中方对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视,对东盟中心地位的支持。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愿同东盟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开创更加精彩的下一个30年。
我们将进一步向东盟提供抗疫支持。中方正在向东盟各国提供新冠肺炎疫苗,并且协助印尼打造东南亚疫苗生产中心,下一步还将继续对东盟国家的需求予以重点支持。
我们将进一步同东盟深化互利合作。将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东盟全面复苏框架》对接,同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早日生效实施,推动澜湄合作更充分释放潜力,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
气候变化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意大利安莎社记者:美国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协定》。中国今年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将如何同美欧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王毅: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共建绿色宜居的地球家园,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时代之问,保护环境不是可有可无的选答题,而是应全力以赴的必答题。
中国一直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为达成《巴黎协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去年又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展现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坚定决心。今后,中方将继续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
今年,中国将在云南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作为东道国,中方愿同各方一道确保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为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新的蓝图,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采取新的行动。
中国同美欧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挑战各异,但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肩负共同使命,理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中方欢迎美方重返《巴黎协定》,期待美方承担起应尽责任,做出应有贡献。希望中美重启气变合作也能给中美关系带来积极的“气候变化”。
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外交定盘星
《人民日报》记者:您曾经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灵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该如何理解党领导外交的深刻含义?
王毅:中国外交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外交事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也是中国外交的定盘星。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的这一初心使命决定了中国外交要履行的责任与担当。珍视独立自主、弘扬公平正义,党的这些价值追求决定了中国外交要秉持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平发展,谋求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党章和宪法的规定,也是中国外交要努力的道路和方向。
外交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成就,都得益于党中央的统揽全局、运筹帷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从容的战略定力、坚毅的责任担当,创新外交理论实践,擘画外交发展蓝图,带领中国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实践已经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外交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用党的光荣传统砥砺外交风骨,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外交智慧,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
台湾问题 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
凤凰卫视记者:特朗普政府解除了美台交往限制。有智库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爆发危机列为全球最高潜在冲突。中方如何看待美国对台政策?
王毅:对于台湾问题,我想强调三点:首先,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历史和法理事实,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二,海峡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不会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第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没有妥协余地,没有退让空间。我们敦促美国新一届政府充分认识台湾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彻底改变上届政府“越线”“玩火”的危险做法,慎重和妥善处理涉台问题。
南海问题 尽快达成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中国和东盟国家将如何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以使南海不会成为冲突风险点?
王毅:近年来,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都看得很清楚,南海面临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风险主要来自域外。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就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达成重要共识、集中精力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形势下,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却唯恐南海不乱,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频频来南海兴风作浪,在各种场合不时就南海问题挑拨离间。他们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南海和平,扰乱地区稳定。
这几年中国和东盟国家所做的努力充分证明,地区国家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智慧妥善管控分歧。接下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还是要继续两条腿走路,一是排除干扰,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力争尽快达成符合国际法、符合各方需要、更具实质内容、更为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二是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断凝聚共识,增强互信,推进合作,维护好南海的总体稳定。
疫苗合作 抵制任何把疫苗合作政治化企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中国已经向许多国家援助或出口新冠疫苗,但也有个别声音质疑中国搞疫苗外交。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我们率先承诺疫苗研发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中国坚定站在疫苗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中国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正在得到各国广泛认可。
中国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希望中国疫苗能为全球抗疫带来更多信心和希望。
目前,全球已有多款疫苗上市,选择哪种疫苗由各国自主决定。无论是中国疫苗,还是外国疫苗,只要安全可靠,就是好疫苗。我们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不接受制造“免疫鸿沟”,更抵制任何把疫苗合作政治化的企图。我们期望所有具备能力的国家都能尽力向有需要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让各国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
缅甸局势 当务之急是尽快实现局势缓和
澎湃新闻记者:中方对缅甸局势持何立场?
王毅:对于缅甸局势,我愿提出中方三点主张:
第一,和平稳定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希望缅甸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从缅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解决矛盾分歧,继续推进国内民主转型进程。当务之急是防止发生新的流血冲突,尽快实现局势缓和降温。
第二,缅甸是东盟大家庭成员,中方支持东盟秉持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原则,以“东盟方式”从中斡旋调停,寻求共识。中方也愿在尊重缅甸主权和人民意愿基础上,同各方接触沟通,为缓和紧张局势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缅甸与中国是山水相连的“胞波”兄弟,是同甘共苦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对缅友好政策面向全体缅甸人民。中方同缅甸各党各派,包括民盟,都有着长期友好交往,对华友好也始终是缅甸各界的共识。不管缅甸局势怎么变化,中国推动中缅关系的决心不会动摇,促进友好合作的方向也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