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纵横

把“显示器”穿在身上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

  3月10日,复旦大学科研人员展示衣服上用发光纤维绣制的“复旦大学”标志,接通电源后,图案发出明亮蓝光。(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上海3月11日电 把衣服变成“显示器”,进而实现浏览资讯、收发信息、实时导航等功能,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的方向。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相融合,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团队研制出两种功能纤维——负载有发光活性材料的高分子复合纤维、透明导电的高分子凝胶纤维,通过两者在编织过程中的经纬交织形成电致发光单元,并通过有效电路控制实现新型柔性显示织物。

  记者看到,团队研制的“发光经线”,外观与生活中的寻常纱线类似,但通电后即可发出明亮的光。科研团队负责人、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表示,施加交流电压后,位于纤维上的高分子复合发光活性层在搭接点区域被电场激发,便形成一个个发光“像素点”。如此,在电场激发下,电极和发光层凭借物理搭接即可实现有效发光。利用工业化编织设备,团队目前已实现长6米、宽0.25米、约含50万个“像素点”的显示织物,已能初步满足部分实际应用的分辨率需求。

  目前,该科研团队基于编织方法,还实现了光伏织物、储能织物、触摸传感织物与显示织物的功能集成系统,使融合能量转换与存储、传感与显示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织物系统成为可能。该系统在物联网和人机交互领域,如实时定位、智能通讯、医疗辅助等方面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时,只需在衣服上轻点几下,就能实时显示位置信息;语言障碍者把‘显示器’穿在身上,就能与人实现高效便捷沟通。”彭慧胜表示,许多过去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场景,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