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44岁的王女士因病情严重在无锡二院重症医学科(ICU)治疗了将近一个月。出院后随访,她近日恢复很好,自主生活已经完全没问题了。说起引发这次大病的原因,竟与王女士养的两只鹦鹉有关。昨天,医生说,患者是感染了“鹦鹉热”,这种病在临床中不多见。
今年1月9日,王女士被送到二院急诊抢救室,此时她人已处于昏迷状态。“病人是严重的呼吸衰竭!”急诊医生立即采取相应抢救措施,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但第二天,患者氧饱和度依然进行性下降,血压也在下降,于是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请ICU主任罗亮会诊。考虑患者年轻,病情进展快,已经有了VV-ECMO的治疗指征。事不宜迟,医护团队在抢救室进行VV-ECMO上机,随后转入ICU进行监护治疗。
“刚开始入院时没有患者的病原学资料,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影像学检查,而且患者有旅居史,考虑的是病毒性肺炎或社区获得性肺炎。”该院ICU医生倪铜说,ECMO治疗为明确诊断赢得了时间,此后,经过二代基因测序,很快明确患者是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对于这种感染,四环素类抗生素为首选药物。医生立即为患者用药,同时进行抗感染、抗休克等对症支持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此时,再次追问病史,医生才得知,原来王女士家里养了4只鹦鹉,其中2只死亡了。鹦鹉死后几天,也就是1月3日,王女士开始出现干咳、发热的症状,1月8日症状加重,出现胸闷气急、明显气促。患者发病就是这几只鹦鹉感染的。
所幸明确诊断后治疗及时,一周后,VV-ECMO顺利撤机。2月8日,王女士恢复情况良好出院了,后期随访得知,她已经能够自主生活,自己行走,饮食、说话都没问题,基本痊愈了。医生介绍,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革兰阴性、专性胞内寄生菌,主要通过接触疫鸟(如鹦鹉、家禽)或吸入疫鸟鼻腔分泌物的气溶胶、粪便或羽毛的粉尘而传播给人类,潜伏期通常为5-14天。临床诊断相对困难,随着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病原体。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干咳和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重症肺炎、心内膜炎、黄疸和神经系统并发症。“这种病不多见,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倪铜说,要提醒市民,购买鸟类最好通过正规渠道,最好有相关部门出示的鸟类健康证明。家中养鸟的人群,平时接触鸟类要注意防范衣原体感染。
(逯恒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