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服饰的热爱与日俱增,穿汉服已然成为一种风潮,在锡城的大街小巷、公园景区,尤其是南长街、小娄巷、惠山古镇、拈花湾等古镇古街,总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汉服小姐姐、小哥哥。汉服能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流量”吗?除了满足审美需求外,由此衍生的“传统文化场”该如何构建?
汉服热因何而来?
“三八妇女节当天,有企业预订了一次汉服体验活动,200多名女职员,身着汉服,头戴步摇,学习古礼,还安排了禅意插花之类的活动。”女书传人尤秀渊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事汉服文化推广传播有8个年头了,她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无锡汉服社团已达200多个,活动和交流都很频繁,除了一些拍摄活动,还会编排关于传统礼仪文化的情景剧。从汉服的消费数据中也可以看到,在“颜值即正义”的年轻消费者心中,汉服正凭借着这一优势迅速占领市场。经过10多年的酝酿发展,仅淘宝平台的年成交金额就超过了20亿元。而在购买汉服的消费人群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达87%。
“喜欢汉服的不仅是年轻人,中老年汉服族也逐渐增多,家庭活动中加入汉服元素的也是越来越多。”在她看来,如今汉服文化之所以会这么受欢迎,与文创理念的注入分不开。早几年汉服制作刚起步时,样式单一且用料很粗糙。而如今,很多文创工作室以及汉服文化的爱好者加入服饰的设计制作中,无论是面料质量还是款式种类,都有很大提升,“各种优质的汉服品牌也越来越多,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款式。”她告诉记者,质量上乘制作精美的华服,吸引了一众爱美人士。
汉服文化的井喷,也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影视剧和视频平台发展的结果。在2019年发布的一份数据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鹤唳华亭》等多部以宋朝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热播后,宋制汉服成交人数同比上涨1172%。身着汉服,配上古风BGM,有着浪漫唯美意境的视频,在抖音、小红书、快手以及各个视频号平台上,极受追捧。今年春节前,拈花湾一个网红大V汉服秀的视频,将古街、古风、古韵演绎得淋漓尽致,带动了一波流量,“春节期间,我们开店时间延长了不少,租借汉服的游客比平时翻了六七倍。”拈花湾内一家汉服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传统文化自信被唤醒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指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也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所以,在尤老师看来,汉服文化的推广不是简单地教大家穿对衣服、了解配饰,还包含着相关礼仪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内容。锡城的众多学校对传统文化都很重视,南外国王、天一、波士顿国际学校,都有邀请她去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分享,“我们从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从美美的汉服为切入点,将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与之结合,便于孩子们记忆和运用。”
“95后”的朱盛烨是汉服文化的爱好者,她说一开始喜欢是因为汉服“好看”和“美”,而之后多次接触才发现,不管是头饰搭配还是妆容,门道都很多,“很复杂的系统,里面包含很多内容,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吸引我不断去了解,不断去发现。”网友@霍小妖也是汉服文化的爱好者,她说其实不光汉服要传承,还有书法、礼仪、国学。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不能总放在历史书里,博物馆里,影视剧里,而是应该被更多人体验和感知。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也是民族的自信。
汉服文化场域待形成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提交《关于设立国家“汉服日”的建议》议案。一时间,#建议设立国家汉服日#冲上微博热搜榜。锡城一对新人着汉服拍结婚证照的新闻,也在热搜上被热转热评。成新湘认为,中国的汉服是中国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它引起的“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当代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汉族的文化溯源之旅,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她建议:拟定每年三月初三为中国汉服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诞辰,也是古代节日上巳。
去年,梅园曾举办汉服文化节,众多旗袍和汉服爱好者在花丛中穿行,不仅成为景区的新风景线,也成为传统文化推广的重要助力。举办了多年的西塘汉服节,正在探索集设计、生产、线上线下于一体的汉服产业基地,打造“西塘游礼”文创品牌,开发“春秋水、唐宋茶、明清酒、现代玩意儿”系列产品。
“汉服的基本特点有:交领、右衽、系带,基本形制有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等,基本的穿戴方法还需要普及推广。”尤秀渊说,她也正在筹划汉服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匹配茶道、花道、香道、画道,并与无锡城市特点、文化特色做结合,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变成更多人可体验可感受的文创新产品。(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