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时节,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锡城也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祭扫、踏青高峰。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在古今诗词的传吟中,清明节的食俗、民俗、农俗传承千年。这是一个提醒我们怀念过去的日子,更是一年中充满希望的开始。
青团受宠 新品迭出
进入3月,惠山区玉祁镇蓉新村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有无锡老字号“宏凤年糕坊”的十余亩麦苗种植地,工人们不时要下地割苗,做青团用的麦汁,都藏在这片绿里。将麦汁和入糯米粉,使之融为一体,颜色湛然而碧。清明临近,前方的小伙伴一次次传来青团售卖告急的消息,沈静亚、沈静娟姐妹带领工人们熟练而紧张地和米粉、揉粉团、包青团……这场跟春天的比赛,在这个江南小镇上,每天都在上演。“吃一个青团,也就品尝到了春天的味道。”沈静娟的比喻一点也不夸张。
“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青团是春日特有的江南美食,也是清明的时令特供。江大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介绍,吴地人家,清明祭祖要用青团,这是古代寒食节禁火冷食风俗的遗存,除了做祭品,青团更是吴地颇受欢迎的节令食品。如今,青团新品迭出,三凤桥的香辣牛肉蛋黄青团、芝士酸奶青团,穆桂英美食的海盐花生酱青团……在盒马鲜生,青团还衍生出了川式藤椒鸡、辣条肉松、酸辣柠檬凤爪、栗蓉芝士、螺蛳粉、榴梿等各种口味,但豆沙和黑芝麻馅,终究是青团家族难以被取代的经典口味。
祭祀扫墓 踏青寻春
4月1日,东林书院与顾氏泾里支共40余人,联合祭扫顾宪成墓。顾宪成墓位于锡山区锡虞路北、尤沈路西,为市级文保单位,墓园保护完好,周围遍植柏树,环境幽雅。每年清明,顾氏后裔都会自发前来扫墓,追念这位东林先贤。“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时至今日,祭祀扫墓仍是中国人过清明的重要内容。过去扫墓会焚香烛、纸箔,挂彩笺;现在,鲜花、植树祭祀,网上祭扫等环保、文明的祭祀方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祭祀的形式在变,但形式背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传承不息。
“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唐代诗人杨巨源《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中的这两句诗告诉我们,早在唐代,人们便已将祭祠与游春二事相结合了。清明节正值春日好时光,来到郊野祭扫,也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于是,踏青寻春便成了清明习俗。刘桂秋介绍,在无锡,清明时节去惠山踏青的人特别多,因此有“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的俗谚。兴致高的人还登上惠山,行进在“七十二个摇车湾”的曲折石路上,登山者每人手拿一根甘蔗,既能当手杖,又能解渴。
插柳放鸢 农桑事忙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清明风和日丽、桃红柳绿,在吴地,还流传着清明插柳的节俗。人们将杨柳枝插于门上,据说可以“祓除邪祟”;妇女则结杨柳球戴于鬓边,说这样可以红颜不老。刘桂秋表示,柳在自然物中,素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繁殖力而著称,清明用柳的习俗事实上是基于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一种美好期望。清明时节放风筝是大人小孩都喜爱的一项游艺活动,按照吴地过去的习俗,在清明日这天一定要放,而且要故意将线切断,任它飞走,这就是俗谚所谓的“清明放断鹞”,据说可以放走一年的晦气。
清明也是最好的耕种时令,江南浸种耕田、植树造林,农村从此进入了农事繁忙的阶段,蚕农桑农也于清明节活动起来。东汉崔寔著的《四民月令》中说:“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说明它一开始就和蚕事紧密相关。江南地区是我国蚕桑丝织业的发达地区,清明这天,有些地方会举行“轧蚕花”活动,蚕农们怀揣蚕籽包,希望在挤轧中借到蚕气;这天,蚕农要在家中举行祭蚕神、祛禳白虎等活动,以祈求蚕丝丰收。如今,在西漳公园内的江南蚕桑展览馆里,仍能看到清明时节蚕桑文化的相关习俗。(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