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这场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新的教育革命,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确立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框架,重塑了教师的教育生活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还在以更深的力量改变着国家的未来。
当时间进入2021年,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回望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看看锡城的学校作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五育并举,转变育人方式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明晰“五育并举”的终极价值,力求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校本化表达。自2018年以来,学校结合本校教育文化传承,归纳出本校毕业生形象: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毕业生形象正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化描述。以毕业生形象作为育人统摄,省锡中设计了具有“真实的问题情景、社群化的学习组织、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向关键能力的表现性评价”等特征的毕业生形象涵育课程。
该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同学,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三年间完成十个百分百行动:体育锻炼百分百——每天锻炼一小时、《共产党宣言》阅读百分百——人人读完《共产党宣言》、社区服务百分百——人人完成40个小时志愿者服务等。第二类是面向个性发展,学生可在人文、法律与经济、数理、艺术与设计等七大模块中选择若干课程。
省锡中着眼立德树人,建构面向专业大类的学校课程体系,研制完成省锡中4.0版学校课程方案。对应7个专业大类,在自主开发课程的同时,省锡中与高校教师一起打造育人共同体,进行双高合作,引进高校、科学研究所等的前沿成果、先进理念,让学生体验大学专业大类的课程,以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规划未来,变为分而学为为爱而学。本学期开设56门专业大类选修课程。目前已经与高校合作开发、由高校安排老师授课的课程有:与江南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开发的“工业设计基础”,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量子计算原理与实验”“微观世界探究”,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的“无人机飞控”等课程。
省锡中人将坚守“成全人”的教育主张,把每一个教育细节指向我们崇高的教育价值追求,努力把我们的课程蓝图变成锡山高中立德树人的生动现实。
让学校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中心”
江苏省天一中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校校本特色出发,让每位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天一中学的价值追求是“培养积极的生活者”,积极的生活者是具有经营幸福人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与能力的人,是能信守健康、乐观、进取的生活原则的人,是具有卓越思维、宏观视野、积极人格、济世情怀的人,是注重个人成长,同时又将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人。
天一中学主张“把课程种在校园里”。学校建设“STS综合创新课程基地”“生态校园课程基地”“天一书院课程基地”等八个课程基地组成的“课程基地群”。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天一科学院:自主学习模式探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范式,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构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丰富课程”体系,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兴趣、更多领域、更多选择”,形成“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的成长体验,通过自主学习、行为自律、个性自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卓越发展。
近30年来,天一中学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三注重”即注重情感,注重学法,注重创造性思维培养,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为导向,形成基于“问题”“项目”“资源”的课型。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已连续举办16届,吸引了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4万多名教师参与交流,成为全国性教学研讨平台,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天一中学主张“全社会育人,在社会中育人,育社会人”。学校以“共生、共长、共享、共进”为协同发展理念,走出中学校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主动联合社会各种力量协同育人,通过整合资源,开发课程,创新机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三高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依托高校院所、高新企业和高端平台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构建充分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学习中心”。
以美育课程润泽生命成长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好的课程,学校的课程建设力求在对百年书院文化精髓的提炼、化育和升腾中寻找灵感,为学生提供激发生命热情、引领人生价值、实现精神超越的课程教学生活。
南菁高中是江苏省首批美育课程基地,随着美育课程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学校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教学生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与学呈现出了全新的气象。围绕美育开展的课程教学,超越了知识本身,充分满足人的生命价值需要,彰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如 “国兰与文化”是南菁高中课程整合、跨学科进行综合课程开发的典型。这门课包含兰花养殖、兰花诗词鉴赏、兰花描摹创作等内容,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以“君子品性”为立意的兰花精神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境界。历史组开发的“江阴考古”“历史剧”则从科学和艺术的视角让历史教学充满了美学关照,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地理组开发的江阴生态农业、仰望星空等课程研究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理解生活、创造未来的热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复杂情境中去理解知识,建构学习的意义世界。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中,南菁高中仅以课程重构践行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教育追求,依托学科渗透,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如数学学科的严密性、简洁性和审美性,彰显出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品质的同时,简约、唯美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都属于科学伦理范畴,亦属于生活伦理。在这样的实践中,南菁高中形成了“从知识建构走向智识培养,从真理探究走向伦理关照,从德性养成走向审美追求”的课程育人路径,从而让学生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探究真理、涵养德性、走向审美。
“大思政”课程实现融合育人
浇花浇根,育人育魂。无锡市第一中学教改20年,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和谐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近年来,一中认识到构建好“大思政”课程,会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无锡一中依托江苏省普通高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和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两大平台,打造由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思政构成的“大思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你知道什么力量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从一个数学才考5分的重文轻理的学生,蜕变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杰出学长的故事,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中扣住思政课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以议题为抓手,在活动中探究,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时,老师除了讲述人物通讯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引导学生体会袁隆平的国家意识,粮食安全意识。课程思政强调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好学科课程的思政功能和育人价值。不仅如此,无锡一中还加强跨学科研究,学校以江南文脉的研究为载体,构建人文类跨学科融合课程,为学生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的高中生。
无锡的城市徽标为什么是“玉飞凤”?当同学们站立在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里的时候,这个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大思政的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也会在实践活动中。一中确定了东林书院、王选纪念馆、无锡市第一支部党建基地、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等单位为学校大思政育人项目合作单位,共同建设实践思政课程,让馆所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和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思政育人的丰厚教育资源。
让课程成为学生生命经验的过程
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紧紧围绕“着眼于学生生命长远发展”的教育理念来构建适合学生天性的生长空间,让课程与生命同行、生活同频、生长同步,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成功建设成类型多元、要求多层、形式多样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学科、德育、综合实践课程丰富而全面,减灾教育、每天一节体育课、科技教育等特色校本课程更是树立了品牌,发挥了引领、辐射和带头作用。2018年,减灾教育课程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并连续4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
除了基于学科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教育哲学的课程构建,市北高中生命化课程的实施模式也在悄悄地改变。自2019年起,跨学科的“双师融合课堂”成为学校打破“五育”边界壁垒,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2020年底,市北高中青年地理教师成韬就和同事成功开设了一堂跨生物学科的“融合课”《地球的历史》,运用地理模具、化石标本、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演示构造运动对生物演化、海陆变迁的影响,真正打造了“真实情境、真实学习”的课堂教学。谈起这次经历,成老师成就感十足:“两个不同学科老师一起上同一堂课,磨课就要耗费大量精力,当学生眼神中闪烁着兴奋和好奇的光芒,全身心感受着现代教育魅力之时,我就知道我们成功了。”
课程承载着学校未来,市北高中依托课程改革来支撑生命化教育。而立足于实现“学生自我成长”的生命化课程不是简单的课程结构的呈现,而是对课程进行价值性的透视,从而揭示课程所包含的价值取向。生命化课程以经验为取向,让课程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经历和体验,是学生对人类文化和生活世界的一种理性探险和意义探寻。(素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