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当徐洁老师调入江阴实验中学时,正值江阴推进“三力”课堂教学改革。“三力”指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学校借“三力”改革的东风,提出了涵育朴毅课堂的目标,在学校掀起了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
在参与课改过程中,徐洁老师发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课堂生态。她说:“自从参加课改行动后,我深刻体会到改变理念的重要,经历合作、探究、体验的知识才会让学生印象深刻,也学得快乐。‘大任务教学’是基于‘以学定教’的前提,课堂任务单中最关键的是情境任务的设计,形成‘目标——情境——任务——活动’的融合统一。通过资源整合设计任务,并在课堂上着力实施,让学生生发活力,我觉得与学生更亲近了。”
在学校课改背景下,每个学生都加入小组,为了让小组团队凝聚力更强,学校制定了《“积分式”学生评价方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评价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天都因集体而快乐。初二(2)班的唐涛同学和她所在“Variety”组在班级中表现活跃,曾经她内向胆小,现在变得越来越自信,还赴江阴市少代会宣讲学校的“法尔胜中队”,获得了“三好学生”称号。她说:“进入初中后,小组合作让我在课堂上能有机会参与表达,而不单纯地听别人讲。任务单导学让我也体会到研学、善学、乐学的滋味。课后我们组会时常进行小结、互相督促改进,可以说小组团队的生活让我体验到努力成长的快乐。”
朴毅课堂,从立意到落地扎根,江阴实验人叙写了一个区域教育文化场域下的课改故事,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育人路径。2016年江阴实验中学入选初中课改项目校,2019年入选“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校。课程改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学校将努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转化为课程育人的生动实践。
乐学教育像花儿一样绽放
在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1933年建成的述之科学馆的“九章玩吧”里,几个孩子围拢在一起,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搭建着学校百年钟楼的模型,一边时不时地停下来轻声讨论着如何优化积木的数量……孙老师和孩子们一样,或记录,或见缝插针地提两个问题引导孩子们的思考。
沃的(World)课程、暖的(Warm)课堂、润的(Watery)环境,3W课程重叠在这一瞬,恰好辉映着墙上那句扣动心弦的话:脱离繁琐的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玩起来的游戏中去。这一刻与无数个学习探究的瞬间相拼接,便可以淬炼出锡师附小乐学教育的全貌。
“九章玩吧”的数学探究课程,自1985年乐学教育创生以来,学校对这一课程的开发就朝着“肥沃”两字努力。
学校通过继承、实践和归纳,逐步形成“三类六型”课程框架;通过实践与反馈,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与向度,既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昆曲、锡剧与书法课程,又有颇具国际视野的英语戏剧、击剑与丙烯画课程……学校面向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潜质的学生,给予他们全课程的全优体验。
在暖的课堂,孩子们构建合作学习的共同体,通过交流共享发现知识,体现了“活思维”;他们的交流是“深对话”,因为乐于辩论补充、鼓励指错;他们被认定为课堂的主人,在这里尽情“舒展开”;课堂中的软件和硬件,又作为“新支撑”完善了他们学习的情境。
乐学教育在润的环境中开展。以《乐学教室文化:儿童学习生态的重构》省级项目为契机,学校通过三类教室改造行动:普通教室文化建设行动、学科专用教室文化提升行动、主题学习教室文化创生行动,和与之匹配的课程、评价的升级改造,让课程教学运行在乐学教室文化儿童学习生态之中,促使儿童由被动发展转变为主动发展,由整齐划一的发展转变为富有个性的发展,由片面的发展转变为整体完善的发展。
乐学教育追求的从来不是表面的简单快乐,而是研究教育背后的肌理与根本的源泉。3W课程,正是附小乐学教育发展的“三部曲”,它的发展并非线性,而是充满了节奏律、跳跃感、交互式的,更是和谐共生的。附小实践乐学教育的三十五年,所有的爱意和努力都灌注在儿童这朵花上,孩子们在附小找到了自己完整的童年,附小也成就了乐学教育像花儿一样绽放的模样。
五彩课程为陶娃成长涂上亮丽底色
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坐落在宜兴陶都丁蜀镇。1912年,镇上的几位陶瓷实业家,集资为本地的孩子们建了一所学堂,这便是丁山实验小学的前身,也注定这所学校与陶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近年来,学校以五彩课程为抓手,依托陶乡厚重文脉,邀“陶”回家,与“陶”共舞,以“陶”化人,在江南的特色小镇里再次书写一篇“陶”花源记。
诗意地栖居在这片陶文化的热土上,如何把学校陶文化和学校课程改革相融合,基于陶而不囿于陶,从而达成课程育人的愿景。2016年,学校确立了“办适切学生发展的五彩教育”的办学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及学生发展的校本标准,开发实施以“陶文化”为特质的五彩课程,培育“五彩陶娃”,实现国家育人要求、学校追求和儿童需求的融合统一。
五彩课程有着逻辑严密的课程图谱,搭建了以国家课程高质量的校本化实施为目标的基础课程、以学科实践课程有价值开发为补充的拓展课程和以社团活动厚植兴趣点为愿景的探究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模型。同时,学校取家乡“陶土五色”为素养意象,以“美德娃、睿智娃、劲健娃、儒雅娃、巧手娃”为评价标识,架构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维度的课程群,以多学科组合、跨学科整合、超学科融合样态,形成具有丁小文化特质的五彩课程体系,不断丰厚学校办学内涵。
为让“五育并举”落地开花,学校一方面利用“学科+”的形式,开设语文“开心阅读吧”、数学“高斯俱乐部”、英语“Fun reading”等精品化拓展课程;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元化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着力打造出陶艺社团、陶刻社团、茶艺社团、舞蹈社团、跆拳道社团、羽毛球社团、科技社团等多个校级精品社团,奏响“各美其美、五彩共生”的生命乐章。
也许课程改革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唯有行走才是最美的姿态!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怀揣“五彩教育”愿景,共赴一场教育春天的盛宴,为陶娃成长涂上最亮丽的生命底色。
让学生胸有成竹、眼中有光
回顾近20年的课改之路,老师从“一讲到底”,到现在的“退居幕后”;课堂从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互联网+”精准教学;学校从教学质量,到现在的“育人成效”。无锡市梅里中学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多年来,学校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探索课堂样态,形成课程体系,沿着“以生为本,问题导向”“真实自我,深度践行”“跨界融合,多元评价”的路径,从三个层级,五个育人维度,着力打造“里仁·至贤”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走在教学楼明净的廊道里,时不时能听到教室传来的“争论声”。
“这一题我用几何的方法解答”“我有不同做法,建立直角坐标系也可以解答”。“老师,学了凸透镜成像原理后,我周末自制了一个小照相机”“小伙伴们,大家知道为什么植物不喜欢绿色的光?”这样的“争论声”,每天每节课上都会发生。
随着学校课程建设的推进,学校课堂样态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在“以生为本,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打造师生合作共生的课堂育人新样态。
走在花香四溢的校园里,操场上正在进行“梅砺足球赛”冠、亚军的争夺;致趣楼内传来悠扬婉转的民乐,那是出访过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梅里清音”社团小艺术家们在切磋技艺;“开心农场”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收获成长,收获快乐;“陶艺工坊”的展柜上排列着精美的陶瓷作品,学生们通过数学建模,美术上釉,物理控温……进行跨界学习与学科融合。
学校通过构建自主管理、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等特色课程的践行,深化课外拓展,打造“生长课程”,培育学生多元品质,让学生们脑中有路径,手下见真章,最终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慧学周”撬动课程改革
“慧学周”项目式学习根植于连元街小学一百二十多年“养根竢实”的文化土壤,以及围绕“智慧教育”进行的20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在进入深化教育改革的历史性阶段,学校将研究的视角从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儿童的“学”,建构一种基于儿童立场、以生为本的教学文化,通过深入进行课程与教学再造、重建教学文化的积极行动,从真正意义上撬动教学改革,使儿童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从而擦亮连元“智慧教育”的名片。
“慧学周”是活动性学习周,是以“周”为学程进行的深度主题学习。它打破班级、学科界限,融学校、社会、家庭于一体,建立起一种“无边界课堂”“无围墙学校”的儿童学习生态圈。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慧学周”的开展不仅意味着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状态的改变,更意味着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一周里,教师将抛开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跨界通才”的积极尝试。
“经历即学习,成长即成果。”儿童,作为“慧学周”里最闪亮的主角,他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兴趣、态度、观念上的转变,习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和敞亮的学习视野。一年级小朋友认识“我的家庭树”,了解“我的名字”等;二年级的“小糖宝”探索神秘的昆虫世界;三年级走近泥娃娃,学习展示“七十二变”捏泥人等;四年级了解不同水体的奥秘,在“水立方”里心怀天下;五年级在研究“纸”中积累方法,玩出内涵;六年级奔赴无锡市未成年人拓展基地参加军事体验活动。一周的学习,不带书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减负,“慧学娃”在更为开放的场域里学习、生长。
“慧学周”里,各年级、各班级家委会积极参与,筹划并落实“慧学周”的具体事宜,保障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开展。家长志愿者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有的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走上讲台当一回“慧学导师”,有的在幕后默默工作,为班级尽心尽力。“孩子会玩,不瞎玩,能玩出门道来”,这是家长们在“慧学周”里最赞赏的。
“慧学周”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撬动了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实现了角色转变,成为儿童的“慧玩”导师、“慧玩”课程资源开发的共研者,学校建立了基于学习内在秩序的新型教学文化,不断深化了教育改革的内涵发展与创新发展。
六月卖菜记
六月,无锡市实验幼儿园的小农场一片生机勃勃,孩子们种植的第一批蔬菜终于成熟。
孩子们提议卖菜,可真要卖菜,孩子们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对他们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学习与发展的契机。于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策划,共同开启了有趣有意义的卖菜。
一直以来,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课程内容和实施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呼应不够、支持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保障课程高质量运行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基于“幼儿是如何学习的”这一学前教育本源性问题的思考,我们进行了幼儿“经历学习”研究,我们将“经历学习”界定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历事件的过程中体验多种情感、积累知识经验、习得多种技能、发展多方面能力的身心合一的综合性学习过程。
“经历学习”的展开过程既是幼儿的真实生活也是教师和幼儿协同开创共同生活的过程。一是依托真实情境,利用真实的生活事件,创造提供丰富的“经历学习”机会,让幼儿获得多样的真实经历。二是整体融合,打破学科、时段、组织方式的限制,围绕幼儿发展所需的核心经验,各类活动互相渗透、互为推助、互相补充,使每个经历具有多种发展可能。三是协作对话,建立师幼间、同伴间的协作学习,在高质量的互动对话中分享彼此的兴趣、问题、感悟和经验,助推幼儿的深层次学习。四是自主表达,尊重幼儿的学习差异,将幼儿自主活动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支持幼儿个性化的探索和表达,使幼儿获得具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同时,幼儿园还探索多层次立体化支持系统,包括:“分层审议、积累更新、分享拓展”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运用、凝练、创生、评价”的活动实施策略机制;“骨干培带、现场研讨、专题研训”的教师研修机制;“参议参评、培训指导、志愿服务”的家园共育机制等,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常规化、持续化的支持。
(素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