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老年教育,学习技能,以课会友,不仅可以满足沟通交流需要,也能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老年人会感慨:“学习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在今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越来越快,老年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行为模式以及器物使用等方面跟上时代脚步,在时代发展中体会到更多获得感。
老年大学学员迷上中医养生
近日,87岁的戴锡铭专心致志上中医养生课、记下工整笔记的照片被老师在朋友圈发出后,得到一致点赞。戴锡铭是原国棉一厂的高级工程师,退休后他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装裱等课程,一学就是20多年。83岁开始,他又报名学习中医养生。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身体并不好,30多岁肋骨骨折后延误治疗,很长时间里连一只篮子都提不起。50多岁又因胃病差点丢了性命。他说,书画让他陶冶情操,学习中医能让他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把握健康,活得更有质量。
几年来,他每次上课,从湖滨苑家里出发,公交加步行至少要半个多小时,但从不迟到。课上,他认真听讲,几乎把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记录下来。回家后,再花上几倍的时间整理笔记、复习巩固课堂内容,还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记人体穴位,他分区进行,从手掌鱼际往上太渊、经渠、尺泽,他就记成鱼际—太—经—尺。没几次就把人体的穴位名称及分布记熟了。他把学到的养生知识用到生活中,根据身体状况配置“养生八宝粥”,内有百合、枣子、赤豆等。今年他开始学习黄帝内针,他给自己定下“小目标”,逐步做到学以致用,跟着老师传承中医技术。
学习丰富晚年生活重塑自身价值
记者了解到,周围像戴锡铭这样热爱学习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无锡市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市老年大学副校长张浩介绍,全市有近10万人次在市、区级老年大学学习,参加街道、社区老年课堂以及在线学习的学员则更多。老年大学里的课程都很丰富,而且是根据学员的要求“按需设课”,光无锡市老年大学目前就开设了90多门课,有的一门课里还分初级、中级、高级、研修等不同班级。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充盈,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不少老年人抱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态度走进老年大学,通过丰富的课程学习,不仅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也向周围传递着积极的正能量。张浩给记者总结了老年大学学员的三个特点。一是学员日趋年轻化。很多学员一退休就加入到老年大学的学习中,经过一、二十年的系统学习,确实能在特定领域学有所成。二是学员身份多样。原来老年大学学员多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现在企业职工、农民等都愿进校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三是大部分属于“活力老人”。相对都比较健康,在体力、精力、思维、认知上有余力。对生活有追求,对新鲜事物有兴趣,他们在学习中陶冶情操、重塑价值。
学习思考活跃脑细胞化解焦虑
在我国一项调查中发现,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很多年纪很大且精神矍铄,不少百岁老人出自这批不断用脑的学者当中。
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说,我市有很多80多岁的老科技工作者还在为企业出谋划策、八九十岁的老医生还在坚持出诊。他们把不断学习、不断工作当作享受。
2012诺奖获得者日本京都大学生理学教授山中伸弥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称: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他认为,大脑是身体每个机能的指挥中心,如果要使脑细胞充分活跃,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和养分供给,身体机能会自动调动身体各部位可余能量向大脑集中,习惯性思考能有效缓解脂肪的局部富集。另外,他认为不断学习思考还有一些积极功能,化解焦虑、恐惧,使人快乐。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浩说,老年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健康、幸福和快乐,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