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近期,多家公司的百万医疗险产品批量下架——

停售,快买?这个“末班车”别着急赶

  □本报记者 吴梦佳

  “由于本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您投保的复兴联合乐健一生中端医疗保险将于2021年4月30日24时停止销售。本公司将继续按照合同约定继续承担保险责任并提供保单服务,但不再接受本产品的投保申请。”前不久,市民黄先生收到一条提示短信,告知其购买的百万医疗险将停售,他不禁疑惑,“为啥突然不卖了?我后续该怎么买才能覆盖这部分保障?”

  据了解,黄先生碰到的百万医疗险停售的情况其实不是个别现象,近期也有不少市民收到了来自其他保险公司类似的短信或微信通知。由于以往某些产品停售前会有一波抢购潮,有些市民甚至以为这其实又是保险公司的一波营销手段,意在让其赶快“上车”。

  下架产品多因保证续保条款不合规

  百万医疗险产品批量下架,究竟原因何在?无锡一家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其实是响应监管部门要求,对短期健康险产品所做的调整。根据银保监会今年1月11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短期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个人销售的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不符合新规要求的短期健康险产品须在5月1日前停售。“市面上的百万医疗险大多数为一年期的短期产品,因此受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不符合新规要求的短期健康险产品主要存在这些问题,如:保证续保条款不合规、捆绑销售、保额虚高等。

  其中最集中的问题就是保证续保条款不合规,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呢?该人士举例道,比如,有些一年期百万医疗险,为了让客户放心,在宣传页面会写上“自动续保”的字样,这样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它能够一直续保。其实这类产品有可能卖两三年后就停售了,并不能长期续保。这时消费者就要重新投保,但此时可能因为身体状况变差,无法再买到医疗险。

  多家公司公布转保方案

  为了避免这种“短险长做”的现象,就必须加强监管力度。《通知》指出,短期健康保险产品如果包含续保责任的,应当在保险条款中明确表述为“不保证续保”条款。“不保证续保”条款中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内容:本产品保险期间为一年(或不超过一年);保险期间届满,投保人需要重新向保险公司申请投保本产品,并经保险人同意,缴纳保险费,获得新的保险合同。“当然,原本就有保证续保条款的产品或团体保险产品,不受此次新规影响。”

  目前,多数保险公司都开发了供客户转保的新产品,并提供了在规定时间内转保无需再次核保、无需等待期等利于消费者的核保政策。记者看到,太平人寿官网已贴出了旗下普通、中端、高端、特色多个系列的多款短期医疗险产品的转保衔接方案,中英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多家公司已在官网发布相关产品停售公告。

  此外,新规还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每年的3月31日前披露短期健康险产品的年度赔付率、停售信息和有效保单数量等信息。信息公开透明,有助于消费者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产品。“如果赔付率过高,今后产品调整、停售的风险就会很大。赔付率太低,可能说明这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很贵,或者理赔很严。”一家寿险公司理赔人员告诉记者。

  买健康险需注意长短搭配

  自面世以来,由于具有保费较低、投保简单、保障范围广、杠杆比率高等众多特点,且填补了医保和重疾险产品之间的市场空白,百万医疗险对不同收入群体均有较强的吸引力,迅速成为广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业内人士提醒,从长远看,购买健康险的目的是年轻时为年老时做准备、现在为将来做准备。短期健康险的特点是期限短,年轻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会比较便宜,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消费者在选择健康险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价格,还要关注产品的长期保障功能和保障水平。

  “受影响的消费者,除了转保或者新购买符合新规要求的短期产品外,也可以考虑将短期医疗险替换为长期医疗险;或者选择购买保障期限长至三四十年甚至终身,保障功能更稳定的重疾险、防癌险等产品,托底作用更强,即使产品停售也不影响合同注明好的保险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