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人选确定。无锡有8名选手入选7个项目。无锡技师学院的4名学生张茁昂、朱中铭、肖冰新和吴岳森分别入选工业4.0项目(双人赛)、网站设计与开发项目和信息网络布线项目。由“无锡小将”成长为“大国工匠”,他们的技能水平日渐精进,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
师生共同钻研,攻克新赛项
工业4.0项目分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融合多个不同学科,对选手技术水平提出高要求。无锡技术学院工业4.0项目主教练张俊告诉记者,由于工业4.0在第46届世界大赛中才被列为正式项目,因此可借鉴的案例很少,学校师生也是从零开始共同学习训练。
“该项目没有选手层次的限制,参赛的还有不少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的团队。”张俊认为,面对如此大的竞争,学生能获得一张世界舞台的入场券已经很不容易,他们的训练过程也是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锻炼。
根据工业4.0项目的官方说明,该赛事有36个核心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能够作为一个单独赛项。电气自动化、网络安全、网络设计、数字孪生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整合为训练带来了难度。张俊表示,学校教练组就有7人,分别负责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是我们师生都十分陌生的领域。这一内容可能是研究生阶段才会接触到的。”为了对数字孪生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赛项团队几乎翻阅了所有相关纸质材料,并上网搜索多种文献论文,“即使要收费我们也毫不犹豫,尽快熟悉这一陌生领域才能展开针对性训练。”张俊说,为完成该项目训练,学校也专门采购了新一批器材,安排教练参与相关培训,提升水平。
“在国赛现场紧张难免,但是投入比赛后,按照平时训练的步骤走,完成得还比较顺利。”选手朱中铭告诉记者,最初得知工业4.0项目的要求时,他曾怀疑过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到这一水平线。“虽然会短暂犹豫,但是没想过退缩,这是证明自己的好机会。”朱中铭表示,对他和张茁昂来说,数字孪生技术是道坎,从概念理解开始便十分困难,“从学习英文、钻研概念到熟悉软件操作,逐个击破一个个难关的过程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成就感。”
自2018年被选拔参加训练后,朱中铭和张茁昂很少休息,赛前一个月集训时每天训练时间接近16个小时。教练组张俊等人也全程陪伴,有时早晨6点30分到校,凌晨2点才回家。“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是掌握技术、增强心理素质的过程,这段与队友、教练几乎同吃同住的日子注定难忘。”朱中铭说。
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
在信息技术类项目主教练费涨看来,世界技能大赛要求学生心、脑、手合一。“每个赛项都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规划好动手思路,而每一个任务则要靠双手实现。”费涨说,学生从参加训练到走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需要沉淀至少3年,他们要能沉下心来钻研技能,提升技能水平,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早晨6点起床、7点晨跑、7点30分体能训练,这是参与网络布线赛项训练学生每日早晨的固定日程。“网络布线赛项对体能要求很高,除了坚持晨跑3到5公里外,学生还要进行上肢力量训练,晚上他们还会通过魔方等小项目锻炼手指灵活度。”费涨说,最开始的训练强度不大,比赛前两个月开始每天训练时间会达到16个小时。
“与初三毕业时相比,如今的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吴岳森将自己几年来的成长归结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比赛需要脑力和体力,更需要审美。”吴岳森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训练场地,其中各个布线细节处都十分整齐规范。除了技能水平的提升,吴岳森在待人处事上同样成长许多。
信息网络布线分为很多环节,原本每一环节都需要一名负责人,而吴岳森则能够独自将所有环节完成得快速而美观。肖冰新同样需要掌握html、css等四种网络设计语言,此外还需熟悉PS处理技术、打字技术等,从而设计出准确而美观的网页。“这群学生未来踏上社会,一个人就是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体现“大国工匠”的风貌。”费涨说。
“我一路走来收获了一次次惊喜,也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伴的温暖。”肖冰新对网站设计领域一直怀揣好奇心,后来当上了大赛志愿者,选手比赛的场面深深刻在了她的脑海。“参加省赛时,我想着尽力表现就好,没想到最后成绩会那么好。”肖冰新回忆说,备战国赛时,一同参加省赛的选手一直陪着她,成为她的又一精神支柱。“每个阶段都会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攻克,有了同伴和教练的陪伴,信心似乎也更足了。”肖冰新说,目前自己的水准和世界技能大赛的高度尚有距离,她希望在接下来的备赛期自己能够不断精进技能,不仅要冲击世界舞台,更为了将来的人生舞台。(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