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农村老人仅懂得办理储蓄业务,其他的诸如购买基金、炒股等金融交易业务很少触及,在线上操作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年,不少银行员工提起对于农村老人的金融服务总是感触良多。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村老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与现代科技接触面相对较窄,以致农村老人办理金融交易层次仍停留在“起跑线上”,迫切需要帮助他们提升“操作技能”。
不可否认,随着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市农村老人中手机普及率较高,但由于手机普及率与以智能终端接受金融服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又见多识广的城市老人而言,使用手机的农村老人不仅比例仍较低,且对于理财等金融交易业务也不太了解,对于使用金融APP更是陌生。在此情形下,不少农村老人无不忧心忡忡——自己感到落伍甚至掉队了,但由于自身原因,仍习惯在柜台办理简单的钱款储存、取用和续存业务,习惯在存折上查看账户变动。不少老人虽有理财的冲动,但因不善“操作”只能作罢。而如何破解这个尴尬局面,无疑需要金融机构下功夫出妙招。
其实,这些年,“适老金融”已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开。依照两年前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精神,我市几乎所有金融机构不仅在硬件方面实施适老化改造,而且各自开发了适合老人的理财、保险产品,以尽力满足老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农业银行无锡分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宜兴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等“涉农”商业银行专门组织员工进村入巷,为农村老人“开小灶”——讲解理财知识、进行防诈宣传、强化安全意识,并在现场放映操作手机银行APP的录像等,这些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帮助农村老人掌握理财知识、适应智能技术起到较好的作用,但与农村老人渴望获得的“实用且有温度”的金融服务相比,尚存差距。
因此,金融机构在接续开展的“适老”服务中,应该多为农村老人“分忧”,不仅能够保留和改进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并在硬件设施上与时俱进多做完善,而且必须创造更多机会,向他们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和智能终端使用常识,助力农村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走进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新天地。(刘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