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周刊

江南大学两名学生“孟”“袁”清北

他们拥抱梦想的秘诀:锁定目标锲而不舍

  孟令钦(左)、袁栋辉(右)

  最近,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两个男孩孟令钦、袁栋辉将分别进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深造,两人恰巧因各自姓氏组成了升学捷报:“孟”“袁”(梦圆)清北,受到众人关注。让众多学子羡慕的升学路径以及收获,他们是怎么走的?日前记者与两人对话,了解他俩最终成功拥抱梦想的历程。

  清华大学一直是孟令钦梦想的高校。来到了江南大学后他依旧对梦想中的学府满怀期待,从大二开始他就为上清华大学做准备。在距离考研还有600天时,孟令钦坚持每天学习不少于10个小时,在精进本专业知识外还自学考研课程,“我一点时间都不舍得浪费,要求自己‘今日事今日毕’。”

  正因如此,孟令钦收获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参加过5类竞赛……让他在保研时拥有更多选择权以及奔赴清华大学的底气。事实上,除了获得清华大学王牌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孟令钦也得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多所大学的认可。袁栋辉考上北京大学,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我们学院此前有学生考上北大研究生的先例,我分析了一下报录比和分数线,觉得难度没有想象得大。”袁栋辉分析了从通信专业考到计算机专业的情况后开始自学编程语言,到大二结束时已经掌握了多种编程语言,熟悉了STL库(准模板库,惠普实验室开发的一系列软件的统称)的使用。避免信息过载产生焦虑,袁栋辉在备考期间学会了精准提取有效信息为考研做准备来提升自己的备考信心。

  纵然准备充分,孟令钦和袁栋辉都用了“没戏”一词来形容面试完的心情。“面试时清华大学本校学生很多,我是最后一个面试,整个过程用了大约40分钟。”孟令钦回忆道,面试完后他给妈妈发短信告诉她,自己去体验了一下。从面试地点回到学校的路上,他便接到了录取电话。袁栋辉清楚地记得,考研初试结束时正值傍晚,他走在校园里心中却一片迷茫:“今年专业课很难,考完感觉自己没戏了,又不知道何去何从。”他等待结果的时间比孟令钦漫长一些,“等成绩的那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做梦,梦到自己考多少分……这段经历我不想再来一遍了。”他笑着说,但他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几场考试,每场应试的人都会少一些,到最后真正的竞争对手没有想象中多。”

  被问及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和取得好成绩的秘诀,孟令钦说自己的方法“非主流”:上课从来不抢第一排,没有记很厚且工整的笔记,也没有起早贪黑地学习。“我活得很随和但不粗糙,比如上课时我不记笔记但尽力把要点记在脑子里,我学习注重提升效率,把与学习考试相关的事做到极致。”孟令钦用两个月时间复习了18本专业重点课本,读了4种版本的自控原理,自学专业英语,掌握部分数据库、C++与Python等编程语言。袁栋辉在考研期间没有找研友抱团,学习全凭自律。在备考的最后时段有些内容背不下去,他通常找能背出声、人比较少的地方背:“我早晨9点前会去园区的浴室里背,下午再去食堂背。”两人在克服负面情绪上也都有一套。孟令钦善于转化角度看问题,袁栋辉则主张一张一弛,“我觉得学不进去了,我就会睡一觉或者玩一会儿,就能及时调节状态了。”

  (陈春贤 实习生吕姝慧、李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