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如何促进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昨日的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圆桌论坛上,清华大学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段茂盛、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葛小波、南京发改委资环处副处长吴小进、苏州发改委资环处处长胡军,就此展开一番精彩对话。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都在关注的话题,中国迎来了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尽管目前我国尚未探索出一套成熟经验,但段茂盛表示,业界已经对“双碳”目标形成一定共识: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低碳化、去碳化。“从全中国来看,工业生产还是一道难关。从能源供给来看,电力系统正在通过新能源降低碳排放,风能、太阳能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受制于自身的机理,很难减少碳排放。”段茂盛说。这就催生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需求。他认为每个城市需要了解自己碳排放的结构,对症下药。
吴小进对此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南京、苏州、无锡都将迎来低碳的大趋势。南京产业偏重、能源偏煤,要实现“3060”的目标还需跳出目前的传统跑道。因此,换道超车的任务艰巨,“但对南京而言,也是一项新的机遇。”去年年底,南京与东南大学成立全球首个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院“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来探索、制定碳中和的相关政策、措施。
苏州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在全球抢抓碳达峰碳中和的趋势中嗅觉十分敏锐。外资企业对碳中和碳达峰相当重视,尤其是在供应链产业链上的碳排放管控,这为苏州的减碳政策提供不少启示。“建立碳排放数据库是当前紧要任务。”胡军说。
新风口下,迎来机遇的不仅是城市产业的升级转型,资本也对相关领域关注更多。出于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融资获得了很大便利,这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年市场的投资格局。葛小波介绍,截至去年年底,社会上的公募资金已达到20万亿元、私募的基金接近10万亿元,这两项资金将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倾斜很大比重。因此,国联证券梳理出四大投资方向,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基础新能源领域、促进终端节能的领域、功率半导体实现节能降耗领域、固废等生产物料处理及再生能源的领域。
“我们要自己学会倒逼,促进产业转型,降低碳排放。”段茂盛说。对目前碳排放比较重的八大行业,中国要通过市场激励的机制,通过碳交易的手段来平衡碳排放,刺激企业研究新的减少碳排放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