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秦阿姨一年多前开始发烧,口服退烧药并到医院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但没多久又开始发烧,体重降了25斤,但辗转多家医院找不出具体病因。4月初,她因发烧到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经过医生抽丝剥茧地检查,终于找到了“真凶”——感染性心内膜炎,经过手术及抗感染等治疗后,目前体温正常,不再发烧,恢复良好。
■ 细菌在她心脏做了“窝”
明慈医院心外科医生刘广林介绍,秦阿姨入院时体温38.5℃,无四肢关节痛、口干、溃疡等症状。多家医院就医查痰培养、血培养、咽拭子、结核抗体均为阴性。但2月的一次就医检查报告显示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关闭不全等。抱着来做先心病的愿望,经过进一步系列检查,终于在心脏彩超中发现了发热的端倪:主动脉瓣附着有感染性赘生物,瓣叶穿孔重度关闭不全。结合发热病史,被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这样的病情会严重威胁生命,赘生物一旦脱落,极易发生全身多处血管栓塞,如心梗、脑梗。”刘广林医生指出,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细菌、真菌或其他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并在心脏瓣膜或心内膜表面形成赘生物,就好比病菌在心脏做了“窝”。这种高危疾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不低,不及时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极大增加治疗难度,治疗效果也会打折扣。明确病因后,明慈医院院长、心脏外科主任杨光为秦阿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赘生物清除、主动脉成形、二尖瓣成形手术。手术过程顺利,三天后转入普通病房,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 不明原因持续高烧需警惕
“临床已有多个心内膜感染个案。”刘广林医生介绍,外伤、口腔牙周脓肿、牙龈炎及各种有创性操作等,都可造成菌血症,引发心脏感染,尤其是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或老年人有心脏瓣膜退行性改变的,这些人群更容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当细菌随血液进入人体,在免疫力强时,人体会自动清除掉细菌。若是一个有心脏病基础的人,免疫力较差,细菌就会慢慢黏附在心脏瓣膜上,出现疾病。
刘广林医生提醒,患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发热,顽固、反复高烧,持续较长时间比如一周左右,建议要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做心脏彩超、血培养等检查,排除心脏内膜感染。如能早期发现心内膜炎,早期进行强力抗生素治疗,有的只需保守治疗,无需手术治疗。
“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好防护。”刘广林医生说,任何身体屏障被破坏都要重视,比如拔牙后,可以适当使用抗生素;皮肤受伤后,要及时清创,伤口较大时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抗感染。另外,主动维护身体免疫功能,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是很有必要的防御手段。(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