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发布厅

读书,做更好的自己

  □庄若江

  书籍,是人类记录文明演进历程和所取得成果的重要发明,是前人为后人铺设的知识捷径,因此被誉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华民族自古重视读书,汉代大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中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也有纷纭的社会和人类各种智慧,是帮助我们了解人生、解读社会的最佳门径。

  对国家民族而言,书籍是文化技能传承、民族素养提升的必要途径;对个人而言,书籍是帮助我们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的无二选择。凭借书籍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综合素养,即所谓“敦化成学”“化育之功”。读书应该是非功利的需要,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人的情商智商积累都和阅读有关。读书到最后,我们会更宽容、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也才能做到“不降志,不辱身,不赶时髦,不避危险。”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方式,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讲的是读书给人带来的感受,在书中藏着知识,藏着历史,藏着技能,藏着思想……,读书多了,自然就有文化底蕴,就有美丑辨别,就有鉴赏能力,就明白是非曲直,就有价值判断,面对问题时就知道如何做出抉择。记得余光中先生曾和我探讨过读唐诗的意义,“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他说,懂得欣赏诗词之美的人,做了企业家就不会偷排污水,就不会污染自然,因为他知道自然山水之美是他赚的那些钱买不来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可以影响人的一生。20年前,我曾邀请杨叔子院士来作讲座,他说自己一生都得益于小时候反复背诵的老子《道德经》,初读可能不全懂,但如同牛的反刍,一辈子咀嚼不尽。所以,他把背诵《道德经》加入了博士生考试。

  江南自古崇文重教,耕读传家,诗礼传家;“富不过三代”,但书香永恒,“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吴越王钱鏐最著名的遗训是:“子孙虽愚,书不可不读。”无锡钱氏之所以出了10个院士、学部委员,与好读书的家风有直接关系。江南之所以后发先至,唐宋以来成为文化经济中心,并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都与崇文重教的传统有内在关系。因为尚学,古代江南是进士、状元高地,以6%-8%的人口,走出了50%的进士、40%左右的状元。近现代江南也是院士高地,至2017年,1629位两院院士中江浙沪籍院士就有909位。无锡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晚清民初凭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小县快速崛起,1932年成为“首县”,工商业繁荣后积极反哺社会,实业家不仅修路架桥,还大兴教育,创办图书馆,企业里也设有图书室。钱穆先生曾说,无锡的实业家成功后无一不致力于办学。教育为无锡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人才的蔚起也有力地支撑了经济。今天倡导全民读书,就是为了未来能够发展得更好。

  当然,读书,首先需要选择,读什么书最重要,面对书的海洋,选择对了才能开卷有益。也不是流行什么就读什么,没有眼光的读书,不如不读,不好的书甚至害人;其次,怎样读也十分重要,是否读懂了书,是否把握了真谛。这些都需要引导。我想,作为导师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此。今后,我们会尽己所能将阅读知识、方法传授给更多人,与大家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分享读书的快乐。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社会进步、民族未来,也为我们自己,好好读书。

  (作者系江南大学教授,市政协“书香政协”特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