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周刊

保险行业拓展市场应善接地气

  最近,在锡城保险行业,有两件事情被不少业内人士津津乐道,且都与“农”字有关。一件是人保财险宜兴支公司一次性兑现政策性茶叶种植保险,令当地167户茶农获得222万多元理赔款;另一件是国寿财险无锡中心支公司凭借全市夏收工作现场会平台,在偏远的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的田间地头,向当地农民宣传农业、农机保险知识。这两件事虽看似平常,但却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保险行业若想赢得客户,进而不断做大做强,就必须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基层农民之中,善于接好地气。

  对于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农民而言,与平常同属金融产品的银行理财、债券甚至股票相较,保险产品似乎显得更为“高冷”,这是因为保险产品种类繁多,若想挑出一款适合自己的产品实属不易。有时,即使选择好了某一款或几款产品,想要仔细研究一下,却发现保险合同好像雾里看花——不仅其中有些文字诘屈聱牙,而且对于相关条款的设置、保障的标的物、赔付的条件等往往“弄不太懂”,令消费者感到迷茫。

  在锡城保险行业内,有的保险公司之所以营销业绩不佳、难以开拓市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自身曾经产生的某些乱象与“高冷”的保险话术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消费者看不懂合同,不明白保险运作的原理,但在销售人员的刻意引导甚至忽悠下,购买了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一旦需要赔付时却发现并不符合理赔的要求。倘若类似的事件发生得多了,消费者对保险的印象便会逐渐恶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业和消费者的“双输”,这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无疑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有鉴于此,保险公司必须在平常推销保险产品时,一方面要善于深入普通消费者之中进行精准营销并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则应如何将保险文本中的“复杂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向普通消费者进行解读。特别是在走进基层群众中间做产品推介时,让消费者了解行业都有哪些产品,自己当前最需要抵御的风险是什么,可以用哪些产品进行保障等。这样才能帮助保险公司与消费者解决相互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种类繁多的保险产品中挑出对方所需要的产品,并尽可能地帮助消费者消除心中的疑虑。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的保险意识正逐渐增强,锡城保险行业应当抓住行业发展的关键机遇,在合理设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保险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社会对保险行业的认可程度,以切实解决消费者“不知道选哪个产品”“看不懂产品说明”的问题,让锡城各行各业的普通消费者都能真正理解保险、弄懂保险,进而乐意“投入保险”。(刘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