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成年人也要为眼睛“减负”

超负荷用眼、高度近视、代谢性疾病,多种风险威胁眼健康

  □本报记者 逯恒贞 文/钦嫣 摄

  6月6日是第26个全国“爱眼日”。在眼科医生看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两个群体眼健康得到重点关注的同时,广大中青年人面临的眼睛风险也越来越多。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带来的老花眼、干眼症、视疲劳等问题突出,高度近视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各种病理病变风险,以及“三高”等代谢性疾病引发的眼底病变,这些都成为中青年人的眼健康威胁。

  40岁出头的“老花眼”很多,女性更易“干眼”

  印象中,戴着老花镜读书看报的形象通常都是老年人的专属,但在当下的眼科门诊,越来越多40-50岁的中年人被老花眼所困扰。在无锡二院眼科门诊,每天都有很多中青年患者前来就诊,不少人40岁出头就被诊断为老花眼,觉得无法接受。而在该院眼科主任武志峰看来,这不是什么稀奇事。

  “老花眼表现为眼睛看近处久了,出现眼酸、头痛等症状。”武志峰说,人一般过了40岁,眼睛的晶状体渐渐开始老化,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形成老花现象。年龄大了,晶状体调节力低了,这样的患者在门诊中有很多,多数发生在45岁,而且近视眼的人群也会发生老花。如今手机、电脑等都需要近距离用眼,由此引发的各种眼睛不适症状更加突出。

  用眼需求多导致的干眼症同样是眼科门诊多见的问题。“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让人的瞬目次数减少,容易产生干眼。”武志峰说,用眼多了,睑板腺需要不停分泌,分泌物多了易引起阻塞,产生睑板腺功能障碍,引起干眼症。干眼症不仅与年龄有关,还与性别有关。在干眼症患者中,女性更多见,这与女性身体激素变化会引起泪液分泌下降有关。

  成年人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眼底病

  市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张自音介绍,在医学上有一个专门名词叫视频终端综合征,就是指由于长时间在视频终端前操作和注视荧光屏而出现的一组无特征的症状,除了会引起视疲劳、干眼症、烧灼异物感、视物模糊、眼眶痛等多种眼部症状外,还会发生头痛、恶心、颈肩部酸痛、四肢手指关节麻木、精神不集中,疲倦等全身症状。视疲劳的病因之一是眼部因素,比如屈光不正和老花没有得到矫正、干眼等。视疲劳的病因还有环境因素,如光照不足或过强,光源分布不均匀或闪烁不定,注视的目标过小、过细或不稳定。值得关注的是,视疲劳还有可能是精神、心理、全身情况导致的,例如激素水平紊乱、失眠、神经衰弱等同样会影响眼睛。“比如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更容易感到眼睛不适;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大带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会引起眼睛不适,这时就要从病因上及时甄别,及时转诊到相应科室。”

  医生特别提醒,成年人要重视的眼部问题是高度近视。近视一般分两种类型,600度以下的称为单纯性近视,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称为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往往面临发生眼底病变的风险,而且在中年以后更明显。”武志峰说,最可怕的如黄斑萎缩、出血、裂孔等,会导致失明或视力极低,高度近视人群进入中老年后面临多种眼底病变的风险。高度近视人群眼底病如黄斑前膜等部分病变可以早期治疗,但也有多种病变尚无好的治疗办法。

  此外,如今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年轻化,带来的眼底病变成为中老年人群的主要威胁,推广立体化防治,早发现、早干预尤为重要。

  增加户外运动,尽可能主动去改变和适应环境

  如今,人们的用眼需求与十年、二十年相比已完全不同,不少人的眼睛每天在不同屏幕间切换,眼睛受得了吗?在眼科医生看来,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眼睛使用是有极限的。由于近距离用眼多,电子产品看得多,青少年近视发生早、进展快,中青年人干眼症、视疲劳比以往发病率明显增加。眼睛在不断适应环境,人们也在不断通过多种方法做出应对。和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一样,每天面对屏幕的成年人同样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日常看电脑至少保持50-60厘米的距离,注意显示屏的位置需低于视线水平线以下至少15°;看电脑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有意识地多眨眼;有屈光不正或老花眼,需精确验光,配合适的眼镜;合理使用眼药水,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张自音说,面对日常用眼需求,尽可能去改变和适应环境,而不是等到眼睛出问题了才重视。

  武志峰认为,当下,因学业压力、城市人口密集生活方式、运动场地有限等原因,让人们的户外活动变得稀缺,实际上强调全民健身是保护眼睛的应有之义,应把户外活动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从长远看,依托于AI、VR技术的智能眼镜是否能让眼睛减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领域,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让人模拟看远,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也有利于改变用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