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太湖周刊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了,文物映耀百年征程

让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以文物见证百年风华、赓续文明薪火、惠泽美好生活、启航崭新征程为主线,无锡将集中展现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成就,讲述文物凝结百年党史、传承中华文明、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无锡故事”“无锡做法”,让文化遗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公众共享文物保护成果。

  红色文物“活”起来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无锡博物院在文物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就拿其院藏红色文物来说,《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血与火的城市记忆——无锡革命简史》作为常设展览,常年对外开放,今年已接待参观团队587个,服务总人次近30万;锡博遴选馆藏红色书信,辑为《百年飞鸿见初心:无锡博物院藏红色书信选编》出版,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成为地方革命史的重要文献;锡博还开辟了红色寻访路线,从无锡到宜兴,带领青少年行走博物馆,参观革命文物展陈,切身感受无锡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铁军精神、红色基因……

  据了解,无锡博物院现藏有革命文物藏品共计1819件(套),其中,等级文物127件。作为一个重要种类,院藏红色书信文物共计550件(含明信片、复写件,不含复印件)。以写信时代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书信有56件;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书信有21件;其余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书信。其中不乏无锡籍烈士秦起、李伯敏、严朴等,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秦柳方等名人书信。主题包括家书、致好友的信件、工作往来信件、慰问信等,弥足珍贵。建党百年之际,如何唤醒珍贵的红色文物,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服务于公众?无锡有了新的探索。

  “把家书搬上舞台,形式新颖,寓教于乐。”“革命者的家书,字里行间,情深意切。”“518”博物馆日当天,无锡博物院精心编排的红色节目登台首演,好评如潮。无锡博物院依托馆藏红色资源,从馆藏家书中遴选出十封红色书信,自编自导自演“百年飞鸿见初心”红色小剧场系列节目,通过多种舞台形式,在演员的动情演绎中,还原红色家书真实风貌。目前,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205团致李德志信札、秦起致弟弟秦立人信札、李伯敏致父母亲信札三份红色书信,锡博已分别编排了配乐朗诵《战壕里的琴声》、情景剧《手足情深》和锡剧说唱《自古忠孝两难全》三个红色节目。

  无锡组建“馆校联盟”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日前,无锡博物院与锡城13所学校签约组建“馆校联盟”,探索博物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周日上午,锡博科技馆人头攒动,五花八门的科普仪器前,无锡青山高级中学的学生筱雅和阿杰身着红马甲,耐心地为观众讲解。“我们学校每年有百余名学生到博物院当志愿者,十年累计有千余名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副校长荣杰说,虽然该校是此次“馆校联盟”的签约成员之一,但其实,青山高中与锡博的合作已进行了十年。2011年开始,锡博即利用其丰富的馆藏教育资源设计课程送进高中课堂。十年间,博物馆课唤醒着学子们的文化自觉,学生也陆续走进博物院当志愿者反哺社会。

  博物馆守护和传承城市文明,对博物馆资源的充分研究和利用,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持续深入和放大,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这次我们跟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外国语学校、无锡一女中、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等13所学校签了约,涵盖了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职业教育。”无锡博物院开放部主任陶纯怡表示,无锡组建“馆校联盟”具有创新性,博物馆和学校以双主体的形式而存在,彼此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不再是馆方单向输出,馆方也将倾听学校意见,了解学生需求,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博物馆蕴藏着城市“密码”,是最好的课堂。据了解,目前,全市备案登记的文博场馆共有62家,是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当文博资源充实到学校教育中去,打开了“围墙”的博物馆和学校,同时开启教育新模式。无锡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张曙峰透露,无锡正不断探索“馆校联盟”的具体做法:鼓励各博物馆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动员馆内策展、文保人员及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博物馆不断加强与学校的合作,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市文广旅游局也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借助智慧校园建设,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青少年教育资源库,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历史文化融入当下生活

  无锡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江南文化的坚定传承者、积极传播者。“泰伯奔吴”的尚德文化、“声声入耳”的理学文化、“富民强国当以工商为先”的工商文化——无锡历史文化中自成一格、独具特色的品性特质,构成了江南文化的核心元素。

  如何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实现传承?在惠山古镇的家风家训馆,我们找到了生动的实例。周末的下午,记者来到馆内,只见其中人头攒动,名人家训、姓氏书签、家风卷轴……成为市民游客抢购的文创产品。无锡惠山古镇景区内共完整保存着118家祠堂,汇集了70余个姓氏。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被誉为“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良好家风,是当下孩子最需要的家庭教育,修身养性、滋养好子孙后代的根脉,文创设计师汪堃早在五六年前便将名人传世家训、名门望族留下的家训、有族谱的大户人家家规等内容进行提炼和再设计,并把它们搬进惠山古镇内的家风家训馆,让其中具有实用价值的优质内容走进更多现代家庭。据悉,家风家训馆目前已累积了110个姓氏,今年的目标是突破200个。另据了解,惠山古镇景区围绕家风家训主题,挖掘梳理出古镇历代的先贤人物事迹,整合打造了家风家训教育专线,通过更为多样的手段来传播家风家训。

  而今,在社区的非遗睦邻点,居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祝大椿故居等历史建筑,加入剧本杀等活动内容后,年轻人越来越多地聚集到这里;锡城的非遗大师们频繁出现在商场、景区以及大型主题文化活动中,令市民游客对历史可感可触可体验,让历史融入生活,生活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也可以在当下熠熠生辉。(张月、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