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老来瘦不一定是好事 肌肉太少健康风险大

40岁以后就要从营养、运动入手延缓肌肉流失

  □本报记者 卫文

  78岁的杨老伯是一名半失能老人,去年还能自己短距离走走,今年以来感觉走路步伐不稳,连走到厕所去的力气都没有。经诊断,杨老伯患了肌少症。通过一段时间补充营养素、维生素D和弹力带等抗阻训练,如今杨老伯腿脚比以前有力了。专家表示,肌少症是老年人增龄后的常见病,40岁后就要着手延缓肌肉流失。

  走路摇晃易跌倒 是肌少症的表现

  记者了解到,因跌倒而骨折的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了大头。其中,很多老年人会发生跌倒,与肌肉流失出现平衡力差、腿脚无力有关。上面提到的杨老伯以前从事脑力劳动,退休后体育锻炼也不多,生物阻抗分析检测值<7.0kg/m^2,属于典型的肌少症。

  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洪侃介绍,肌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征,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及功能,导致不良事件增加,如跌倒、骨折、压疮、感染、肺炎等,还会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下降。人体关节周围有600多块骨骼肌,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果把骨骼比作钢筋,肌肉就比作水泥,人体这一建筑如果少了肌肉“水泥”,骨骼“钢筋”就容易摇摇晃晃。

  这么重要的肌肉,70%都集中在下半身。因此,一旦肌肉流失,下肢最为明显,就会影响人体平衡。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这样一次跌倒而骨折,长期卧床后很可能就此走向生命的终点。

  很少有人关注肌少症及其危害

  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华在乏力门诊中也遇到肌少症患者,与其他常见疾病相比,肌少症很少受到市民的关注。一些慢阻肺的患者还会合并肌少症。

  人上了年纪想要健康,一定要有肌肉支撑。郭华介绍,人一般从40岁起就会出现肌肉丢失,只是这种流失悄无声息,很多人普遍意识不到。肌少症在60-7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5%-13%,8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可达到50%。肌肉流失既有无法抗拒的因素,也有生活习惯的改变,又有认识上的误区。无法抗拒的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如生长激素和睾酮水平的降低,以及皮质醇等促分解的激素水平增加,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弱,分解加速,从而引起肌肉丢失。

  年龄增加后,部分人还会出现消化及吸收能力下降,同样也会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障碍,加剧肌肉流失。在生活方式上,现代人生活条件改善后,出门有车,体力活动减少,有的还不注重锻炼,为肌肉流失埋下隐患。认识上的误区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人认为“千金难买老来瘦”或患糖尿病后一味控制饮食,营养状况难以满足肌肉生长的需要。

  科学饮食加抗阻训练延缓肌肉流失

  如何延缓肌肉减少?郭华介绍,首先,合理的膳食营养很重要。人体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1-1.5克优质蛋白。在改善肌肉健康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含优质蛋白质,特别是含乳清蛋白的食品。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要过分追求老来瘦,要摄入充足的、易于消化吸收的优质蛋白。此外,还要补充一些有益于延缓肌肉流失的其他营养素,并改善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

  洪侃介绍,科学抗阻训练是延缓肌肉流失必不可少的途径。当然,训练并非都需要杠铃这样的大家伙,使用很小、简单的设备,如运用弹力带、下肢弹力带,也能开展对抗自身重力的活动,而且这样的训练有力量区分,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当然也可以自制锻炼工具,比如空的矿泉水瓶加入不同重量的水,用来做活动也能达到锻炼目的。即便年纪大了,也要坚持适合自身情况的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慢跑、徒手操等。哪怕是在病床上的失能老人,也要积极参与被动锻炼,这是因为抗阻训练有助于肌肉蛋白的合成,改善肌肉质量。市民可以通过双手环绕小腿最粗处手指能否重叠等方法,来自检是否存在肌少症,但更建议市民去医院专科做相关诊断。肌少症确诊的标准,不但指肌肉质量减少,同时还要存在肌肉力量和/或躯体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