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发布厅

构建“1+5”工作机制

胡埭打造“扫黄打非”进基层新模式

  近年来,胡埭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相关指示精神和省“扫黄打非”办工作要求,以推动基层“扫黄打非”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1+5”工作机制,即以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依托,实现组织领导、阵地建设、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实践活动5个融入,促进“扫黄打非”在基层落地见效,有效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突出首要任务,保障文化安全

  为营造良好思想文化环境,坚持抓早抓小,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胡埭镇在重点时段,开展网上网下有害出版物及信息专项清查;今年前5个月,全面开展“净网”“护苗”等五大专项行动,开展中小学及其周边复印店专项整治、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审查清理专项行动等工作,有效排除并防范文化安全风险点。

  在加强基层工作队伍建设上,统筹用好网格员、志愿者队伍力量,推动服务管理向社区(村)下沉、向网格延伸。一是执法监管队伍。整合各条线行政执法职能,成立综合执法局,配齐配强专业力量,与公安、市监等部门密切沟通、协同作战,联合执法监管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二是网格化巡查队伍。依托10个村(社区)“扫黄打非”联络站,将“扫黄打非”日常巡查工作融入“警格”和“网格”管理平台,构建一支覆盖村居(楼组)、直达“神经末梢”的网格化巡查监管队伍。三是志愿服务队伍。精心培育“志愿守‘胡’时‘埭’脉搏”——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在近50支志愿服务队基础上,配有相应的志愿者注册登记与管理制度。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通过“胡埭发布”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开招募各级“扫黄打非”监督员,进一步增强社会监督力量。

  回应群众关切,整治突出问题

  回应群众关切,以增强群众获得感为抓手,广泛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和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促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显现实效。一、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按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方针,结合重要节点和时段,专项行动小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持续开展“扫雷行动”“百日行动”“春雷行动”等集中检查,对辖区内的各类印刷企业、出版物零售单位、电影院、网吧等重点场所和学校周边地区进行拉网式排查。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扫黄打非”宣教长廊、“开心农场”“护苗园地”等载体,积极开展“新风”行动、“绿书签”、道德讲堂等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的认同度和知晓率。三、依托“全民阅读”“扫黄打非”志愿队伍,创新开展乡村“悦”读打卡、朗读接力、“我的书屋·我的家”绘画、征文比赛等活动。举办胡埭镇本土作家书籍首发式,大力推广正版书籍阅读,同时发挥胡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宣传作用,用吴歌传唱《文明歌》《“护苗”行动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强化系统治理,完善工作格局

  2020年胡埭镇成功获评江苏省“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长期以来,胡埭镇坚持系统治理,将谋长远与抓当下相结合,点上打击与面上整治相结合,源头治理与渠道管控相结合。“扫黄打非”工作形成了上下左右协同配合、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不断健全“扫黄打非”机制制度,完善“扫黄打非”治理体系,提升系统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高位推动,构建镇、实践所、社区(村)三级“扫黄打非”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细化目标责任等方面实现从“加强领导”到“深度融入”的转变。加快资源整合,通过借平台、巧结合等手段,把“扫黄打非”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网格化管理等各类载体之中,通过“1办1点10站11书屋”辐射全镇,形成聚合效应。

  下半年,胡埭镇将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协调联动、监督巡查、宣传引导等各项机制,形成“扫黄打非”进基层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扫黄打非”工作基础,加大监管巡查力度,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全面推进“扫黄打非”基层工作站点建设、实现“扫黄打非”工作全覆盖,切实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