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承担着社会兜底职能,同时彰显着城市温度。在6月19日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前夕,市救助管理站在火车站南广场面向公众宣传救助政策、流程、渠道,并邀请公安、城管、属地街道、媒体等走进市救助管理站,了解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的新变化。
近年来,救助管理工作呈现出救助对象多元化、救助需求复杂化的变化。常规救助数量下降的同时,无名对象、智障人员、各类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患者以及多种复杂情况集一身的特殊对象不断增多。据市救助管理站统计,精神类疾病求助者占比由10年前的1.36%升至2019年的19.96%,总体趋势大幅上升。需要住院治疗人数所占比例由2011年的0.37%上升到2021年的20.69%,医疗救助愈发重要。
“针对这些变化,市救助管理站和3家定点医院合作,在入站前先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新冠核酸检测,针对多病一体人员,先救治其最重的疾病。遇上疑难杂症,还组织专家会诊,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健康权益。”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洁介绍,“针对精神类疾病求助者,救助站定点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医务人员将安抚其精神情绪,待稳定后再进一步救助。”
一些流浪人员并非有意离家出走,而是由于精神等原因无意中与家人失散。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依托寻亲互联网平台、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宽寻亲渠道。小代(化名)跟随父亲在常州一处工地打工时走失到无锡,市救助管理站对其救助后,立刻在相关平台上发布寻亲信息,发布第二天就帮助其找到了亲人。2018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机关衔接,利用人脸、指纹、DNA血样信息采集比对等新技术为来站的滞留人员寻亲,已成功为近百人寻亲。(殷星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