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城市家具:探索更多美好可能

  ——文化标识如何成长为城市“记忆符号”(二)

  □本报记者 张子秋、高琼玲

  城市家具,是城市文化标识系统里需兼具“实用与颜值”的载体。无锡,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家具?直观的实物答案是,位于经开区的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这一展示区访者众、观者赞,不禁也令人思考,这些家具如何更快地“飞”去城市更大范围?如果把城市当做一个家,我们这个大家里的“案”“几”“座”“柜”“箱”,如何更契合“锡式生活”?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与专家,试图探索城市家具里更多的美好可能。

  

  从6.4公顷走向全域

  城市家具“无锡导则”制订中

  灯杆上加载的监控、WIFI热点、USB充电、天气感知等功能的步道灯,不仅能为市民提供光亮,还能带来“温暖”;外观干净大气的“小白”早餐车配备GPS和电子围栏功能,防止随意移动、经营超时等问题的发生,内置3个垃圾分类箱更显绿色环保理念;电力管廊出风口装饰罩造型独特,几何镂空形态不仅保证出风需要,还体现城市现代艺术感……

  在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探访发现,这个占地面积6.4公顷的展示区将城市家具分为6大系统34类,与精致丰富的绿化景观相结合,辅以展牌介绍各个城市家具的设计理念与特色。同时,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也致力于将“环境提升”和“文化挖掘”两手抓,提升无锡城市文化品质。

  从6.4公顷走向全域的有哪些?“展示区里的箱柜,已经出现在多条道路上”,执教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王俊,是这一城市家具主题展示区的设计师。他发现,城市家具示范区建设之后,更多人意识到城市品质的重要性,这样的高品质城市设计作品可以作为示范点,来引领整个城市的设计。

  设计者的思维,与城市管理者的思维不谋而合。从市城管局获悉,我市目前正制定城市家具设计导则,城市家具硬件设施将按照导则要求建设,把人文历史和无锡城市特色融入城市家具,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与设计界、城市管理部门交流可看到,“设计导则”的出炉至少有两层意图。一是“有章可循”,今后全市有增设、改造城市家具的,就可从导则中汲取养分,“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家具”。二是“整体风格”,以设计术语讲,就是通过导则让城市家具按照整体视觉设计来布置,“锡式风格”随之呈现。

  据悉,这一城市家具设计导则将在今年年底出炉,“会设定一些规则底线、提供一些应用范例,同时也会突出因地制宜,更多地推动符合发展趋势的城市家具,加快落地应用,”市城管局市容处人士表示,锡城街头将出现更多更美更实用的“城市新家具”。

  从工程思维到作品思维

  “懂无锡”才能做好设计

  城市家具的设计,需要对细节敏感,一张座椅、一堵墙都肩负着城市文化、审美的呈现。

  在惠山区洛社镇,改造后的文体路上有一面“古诗墙”,黄色磨砂墙如同宣纸,描绘洛社古韵的诗句以立体文字的形式融入到围墙上,打造出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现代景观道。古诗墙这样的城市景观,一定是特别了解当地历史文化者的作品。经了解,墙上的《洛社古诗百首》正是洛社镇本土人文研究机构——洛社文史研究会成员通过翻阅史籍,整理宋朝以来咏及洛社的名家诗作而成。为更好地传播,每首古诗还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之后就能在手机上详细了解诗词、了解洛社。

  “这面古诗墙是改造工程的成果,更是城市更新的景观作品,”市城管局相关人士表示,现在关于墙,有不少“美化”的举措,但有些审美品位不高。不仅是墙,今后的城市家具在提高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应该考虑凸显无锡的人文底蕴。

  “城市家具系统的设计实际上是文化整合的过程,不同区域要从个体、文化、社会、环境等维度出发,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打造明显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朱广芹博士在做“十四五”时期无锡城市文化标识课题研究时,把城市家具作为一个重要篇章。她认为,塑造城市家具绝不是把城市做旧,而是要把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从空间的营造、造型、图案、材料乃至细节上对城市文化进行表达。城市家具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锡要从试点开始,不断地积累经验,把抽象的文化内涵转变为可感知的、具象的文化标识。

  以公共空间的座椅为例,急需重塑。当前无锡的公共空间的座椅创新意识不够,功能单一,视觉感不够好。她建议,公共座椅在设计上需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在传统文化街区,可以设置一些古典性比较强的椅子。在学校、写字楼附近的街道、公园里,可以设置一下可供阅读的椅子。在阳光比较强烈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些有遮挡的椅子,既能遮阳又显得活泼可爱,“城市的公共座椅可以雕塑化,它既是实用的公共座椅,又是充满城市艺术气息的雕塑,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

  城市家具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成为共鸣。“懂无锡才能做好设计,”王俊虽然不是无锡人,但在无锡工作、生活多年。他认为,无锡“潮文化+山水城市”可以成为无锡的城市美学风格,在今后的城市更新中要少一些工程思维,多一些作品思维。

  从物理家具到人文载体

  更新思路契合锡式生活

  城市在演进,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演进。

  一方口袋公园承载的可能不仅是散步和停留。在毗邻学校的一个口袋公园内,记者看到园内设置了很多座椅供市民休憩,然而这些座椅较为老旧,不少已褪色泛白。公园绿化虽然茂密但较为单一,小部分草地已“秃”了顶。住在公园附近的居民吕女士告诉记者,平时公园人最多的时候是放学和晚饭后两段时间,由于公园紧挨着小学,所以许多家长在等待孩子放学时会到公园逛逛,周边小区的居民也会在晚饭后自发组织到广场跳广场舞,其余时间则比较冷清。“我们这里几个小区租户比较多,邻里间也不怎么交流,如果这个公园按照城市家具样板来改造,肯定能成为一个大的‘会客厅’。”

  新的挑战已经在面前,需要认真而诚恳地审视我们的公共空间,重新理解城市生活的新需求。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是城市的头号工程,如何打造一个适合科创人才生活的城市空间?在采访中,一些海外回来的科创人才在无锡扎根时会认真考察社区是否是“儿童友好型”?是否有游乐场、小公园小游园?“因为在国外生活时,孩子放学去家附近的公园玩一下再回家,是日常操作。”

  或许,如今的城市家具需要承载更多的“锡式生活”。业内人士建议,在设置城市家具中,不仅要考虑家具此刻的实际用途,还要考虑今后成为开展人文活动的载体,比如公园里预留一些桌椅,可以作为未来开设快闪集市、临时文化活动的空间,社区里设计一些公共花园可以供居民来互动,可以推动市民、个人成为公共空间的主人,提升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