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教育周刊

再忆六中温暖故事

寻访进行时,师生归属感愈发强烈

  迎来80周年校庆的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承载着万千学子的奋斗时光,见证他们成长为各个领域闪光的人物。老校友、老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活历史”和最生动的教材。去年7月开始,六高中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友寻访行动启动。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寻访、网络连线等方式,对80多名校友陆续展开寻访。

  寻访进行时,每次见面都是一堂课

  “每一次听校友讲起在六中的学习时光和自己奋斗至今的故事,就像上了主题不同的课。”提起寻访至今的感受,寻访小组成员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回答,他们从校友的一言一行中听取历史、理解哲学,更在不同主题的“人生课”中汲取成长养料。

  2003届校友邵恒在2016年位列《“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第14位。“邵恒学长是一名创业者,还像一名哲学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不少‘接地气’的道理。”顾佳佳说。真实、坦诚、独立和高效是邵恒分享给六高中学子的“成功秘籍”,也是他的人生经验。“邵学长说,相较于社会上做成一件事,考试其实很容易,足够努力就好。”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老校友、老教师还有许多。校友叶岚曾是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园长, 在与她的交流中,学生看到了六中流淌的温情,以及一批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前往老教师周海泉家中探访时,学生明白了何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周老师的居住环境很朴素,书屋里摆着奖状和自己创作的书集。退休后他还在坚持写书法、写作。”一名学生说。

  传承有力量,志愿者精神在校园延续

  今年2月,高二学生孟玥采访了六中1966届校友徐启原以及1997届校友徐芃和顾骏东,其中徐启原和徐芃是一对父子。

  2009年,徐启原发起成立无锡蠡湖夏阳爱心助学会后,先后有200多名六中校友加入其中。他们投身公益教育事业至今,帮助数千名失学儿童重新背上书包。“猪圈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采访中,孟玥对徐老这句话的印象颇深。她解释道,多出去看看,开眼界、长见识是徐老给六高中学子的建议。

  与徐启原等一批热衷公益的校友相同的是,如今的六高中从每一个学生个体到“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都在坚持传承着奉献之举。

  志愿服务已然成为学校的传统和一张亮眼名片,成为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的重要育人方式。六高中学子也因此获得社会赞誉,获得的国家、省、市级的荣誉不胜枚举。孟玥的志愿服务脚步从城市中心到了偏僻城郊,包括故居环保、法制宣传、生活帮扶等多个类型。她还带领六高中一群志愿者到新华书店、地铁口、各景点留下志愿服务的足迹。暑假40多天里,他们完成了超过3000小时的志愿服务。

  对六高中认识翻开新一页

  “很多老校友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佼佼者,要与他们面对面还是很紧张的。”孟玥笑言,第一次做寻访准备时,他们不知道能从哪些角度入手提出问题,也不知道采访过程是否会顺利。“寻访到现在,我们每次都真切感受到他们就是我们的学长学姐,对六高中满含深情。”孟玥说。每次结束之后,寻访小组的成员会反复听采访录音并整理记录,最多的时候会重复听几十遍,只为准确记录下老校友们想传达给母校的信息和情感。

  作为高一新生的许博玟在今年寒假开始校友寻访,全国少先队员优秀辅导员唐云增的一番讲述让她对六高中的认识翻开新一页。唐云增感叹,正是在六中的工作经验让他有了研究和推广德育班集体建设的基础。“人人都知道班集体建设发源地是无锡,鲜有人知道是六中。我希望学校可以继续传承和发扬班级集体建设。”唐云增这样说。

  寻访活动让参与其中的师生对六高中的归属感更为强烈了。“我来这里时,六高中已经是相对崭新的状态了。在寻访过程中,很多校友拿出自己珍藏多年、已经泛黄的笔记本给我们看。”张菡亭感受到六高中“精诚勤朴”的校训是代代相传的。看到一步步打拼至今的校友们,她觉得每位学生发展都可能超出想象,六高中校训的精神也会伴随每位学子的奋斗之路。(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