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无锡中招特刊

延续传统与经典 大胆变革与创新

无锡市第一中学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华语辩论社获亚洲杯辩论赛殿军

  校足球队在“哥德杯”世界青少年足球大赛中获小组亚军

  3位学生入选省科技创新  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创客活动有声有色

  融合班会课

  在惠山古镇开展现场教学

  这些年,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发生的变化无法让人忽略。变,意味着走出“舒适圈”面对未知的挑战,无锡一中变得毫不迟疑。校史、地方史都成了学生“养分”的重要来源;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而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多门学科老师一起上课,上出精彩和深度……无锡一中大胆变革,底气源于百又十年办学孕育出的“求进”精神,和坚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育人理念。在坚守与创新中,无锡一中坚持为国家培育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改变:跨学科融合改革探索不停

  在无锡一中,多位老师一起上同一堂课已经不是新鲜事。“依托校史故事谈道路自信”“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以文化类主题为例”“依托疫情防控谈制度自信”“伟长楼里忆伟长”“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学校的融合育人起步早、走得深,涉及人文、德育、理科综合等多个领域。一中在这方面已经尝到了甜头,老师们又在数天前尝试开展音乐、历史等学科的融合课程。

  多名老师同上一堂课是作秀吗?内行人告诉你答案:绝对不是!今年4月,“伟长楼里忆伟长”三师融合课在江苏省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展示活动中受到了省内众多专家的高度认可。一位老师听完课后赞叹道:“震撼!精彩且有深度!”高度赞扬的背后是老师们在一次次的尝试和磨合中逐步摸索出“跨界课堂”上课的标准、教学模式、教师合作模式,他们一直铭记,育人是永远的核心。

  不仅课堂上融合育人,无锡一中的融合课程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月球探索STEM课程》《福尔摩斯探案STEM课程》《设计与智造》等多个跨学科整合的课程一经推出大受欢迎。比如《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融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为一体,学校以自己的圆心,把直径5公里内的京杭大运河、惠山古镇、东林书院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作为课程资源,引领育人模式转型升级。

  《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开设以来,学校把课堂搬进了惠山古镇、小娄巷、阖闾城遗址博物馆、鸿山遗址博物馆等地。围绕江南文化,语文教师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历史老师梳理家国情怀的发展脉络;政治教师讲政治、民族认同;地理教师提升对江南地区发展的认知。学生在深度融合学习中增进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不止如此,学校近年来深挖百余年校史作为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创造性地打造出红楼大思政,让校园内外处处皆为立德树人教育资源。

  坚守:传统优势培养“科技新青年”

  基于学校百余年来坚守的科技报国传统和悠久科技教育传统,无锡一中主动作为,多年来探索新时代高中科技教育的新模式,培养有时代担当意识的“科技新青年”!

  无锡一中是全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试点学校。学校设有创客空间,自2015年开设创客课程以来,每学期都有近百位学生投入到创客教育学习中。围绕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设计与智造,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并创建了“设计与智造”学习中心,初步形成具有无锡一中特色的技术课程体系。

  “设计与智造”学习中心构建的系列课程,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提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学校每年暑假举办科技夏令营,针对高一新生开设初高中技术衔接课程,还有夯实学生技术基础的技术必修课程、校园科技节活动等,让人人都参与其中,投入创意与智慧,感受科技的魅力。学校还面向科技特长学生开设6门校本自主选修课,面向拔尖学生组织特色社团活动和创新竞赛。

  丰富且有趣的课程,不一样的学习方式,让师生相互成就。2019年,机器人社团组织了首届废柴机器人擂台赛,踊跃参赛的学生展现的机器人结构迥异,各具特色,比赛过程激烈而活泼有趣,让人记忆犹新。近两年3名学生入选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2020年,学生郝翊宁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王浩铭获二等奖。今年4月,学生周靖皓获无锡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无锡一中获“创新教育摇篮奖”,张禄老师获“科技辅导奖”。“设计与智造”学习中心的教师团队共参编国家审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2本,撰写论文28篇,其中发表和获奖的有17篇。撰写案例18篇,发表和获奖的8篇。

  “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当年一中校友钱伟长为了祖国的需要学物理,终成我国力学奠基人。学校科技报国的传统一直在延续,走出了“两弹一勋”元勋姚桐斌、中科院院士黄如等科技人才。2020届高三(1)班45名毕业生有41人主动选择了科技相关的专业,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了起来。

  师者:“四有”好教师共生育人

  培育优秀人才,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教育这方热土守望。无锡一中改革得以顺利实施,传统能够坚守,在于其有一批有教育情怀、专业能力强、具备强大团队“作战”能力的优秀老师。学校的“融合·求进”教师团队前不久获评江苏省重点培育的“四有”好教师团队。

  无锡一中依托已有的六大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以项目研究为主题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比如创新实验项目组、文化自信项目组等。在项目组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四有”好教师标准遴选“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核心组成员,成员构成涵盖高中所有学科,并辐射带动学校其他志愿于内涵建设项目研究的教师群体。

  这样一支团队,聚焦学科教学、学科育人中的关键问题,相互支持形成群体教学智慧,引领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这个团队的成员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善于“破冰”。他们走出自己的学科领域,打破传统的专业边界,开展跨学科学习和教学,为完成学校教育目标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形成最强的教学力量。

  “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也在不断成长。团队领衔人朱晴怡被评为苏教名家、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团队成员赵怡被评为无锡市教科研先进个人,还有朱鹏飞、贾伟、张建华等被评为无锡市教学能手或无锡市区教学能手,张禄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科技辅导奖和无锡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夏燕萍被评为无锡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无锡一中的教师团队取得的收获也十分亮眼。如“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研究——以高中人文学科为例”获批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立项课题,“指向坚定高中生文化自信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获批为2020年度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团队13位成员共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

  学生:做活泼泼的使命担当者

  在无锡市第一中学上学是什么体验?记者多方收集了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感受,了解他们眼中最真实的无锡一中。

  高二学生唐嘉乐、贾浩宇直言,学校丰富的活动给了他们很多锻炼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他们俩都主动参加了学校团委竞选,一边锻炼自己一边为师生服务。唐嘉乐前段时间牺牲了几乎所有课余的休息时间拍摄、制作微电影为高三学子加油鼓劲,他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依然全力支持。“学校全力支持他们做想做的事,虽然辛苦、拍出的片子与理想状态有差距,但他从中得到的锻炼比刷题要多得多。我们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一致:培养孩子要把眼光放长远。”这位家长道出了众多家长和孩子当初选择一中的理由。

  贾浩宇认为,无锡一中宽严相济的管理十分恰当,很喜欢学校的生活:“我们学校对学生管理并不是没有要求,而是秩序井然之下给学生较为充足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并没有每分每秒都被安排好,被推着往前走,而是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做自己决定的事。”贾浩宇还喜欢一中课堂活跃的氛围,喜欢各具魅力的老师,喜欢师生亲密又不失活泼互动。“我们有心结、有难题都愿意找老师聊。我们的老师都很潮,‘00后’喜欢的事物、网络语言他们都知道,我们交流起来毫无障碍。”

  还有更多已经毕业的校友,言语间毫不吝啬对无锡一中生活的怀念。“我爱母校,锡惠山下运河旁,校园书声驻春光,良师益友心相连,全面发展情趣高尚。日日新,又日新,读书明理求进向上。”一位校友如是说。不少校友对校园丰富的活动、自主学习的氛围印象深刻,还有视野宽广的无锡一中教师课上普及数学建模、生物信息学……正因如此他们进入大学后更容易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每个一中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一名校友说:“这真的是一所值得记忆一生的学校,每当回忆起心中会充满快乐和温暖,并且想将这些快乐和温暖分享给身边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