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9版:无锡中招特刊

13个学校奖项、35个教师奖项、390人次学生奖项

无锡高中“获奖大户”是这样炼成的

  2020年度,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获得包括“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体育特色学校”等在内的13个市级以上奖项,35位老师获得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德育能手等奖项, 390人次学生在科技、体育、写作各个领域的比赛中获奖,成为无锡高中名副其实的“获奖大户”。能交出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市北的学科研究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功不可没。

  校长说

  “高中阶段育人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有路径和支撑。”市北高中校长刘丽平表示,市北高中有两大中心分别为学科研究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这正是学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探索。近年来,市北高中利用自身独特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有温度、有尺度、有深度、有气度”的教育,努力形成具有“市北特色”的发展之路,行走在创建品质高中的路上。

  学科研究中心:为学校教研、主题研究开辟专属平台

  今年5月,市北高中的地理老师成韬和一女中的化学学科组组长林雁、生物老师曹露共同在市北学科研究中心上了一堂以土壤为主题的融合课程。相比于去年,今年的这堂融合课更为深入,体现学习方法的措施更为多样,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课程融合的深度取决于教学素养,当老师素养逐步提升后,一个老师就能承担多门学科老师的教学责任,最终实现“一师多能”。在市北高中,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和校本化主题研修活动每年都有很多,而学科研究中心就成了各类教学活动举办的平台。

  规划、组织、协调学校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是学科研究中心成立至今的主要职能。市北高中校长刘丽平介绍,过去教研活动分散、各学科无固定的集中场所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教研制度并不完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和教师。“新课改以及高考新方案的实施对学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加强教学研究是应对高中教学新形势,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刘丽平希望,设立学科研究中心、制定学科三年发展规划、凝练学科宣言、常规加特色教研活动能够推动教师转变观念,通过实践转化和反思内化逐步形成各个学科独特且能够传承的教研、教学文化。

  学生要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学会发展。据悉,市北高中向来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规矩立起来、形象树起来、课堂活起来、身心动起来、专业强起来、精神亮起来”的教师文化。通过教师发展学校、学科研究中心、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省教育研究所、省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市名教师工作室、“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原道讲堂、“青蓝工程”等多种路径,广设舞台,多元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学校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规划目标,学校制定以形成教学风格为重点的教师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扎实推进“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全面提升工程”。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

  今年4月,市北高中“原道农场”正式启动,学生也有了“农场主”的新身份。作为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核心任务之一,“原道农场”的启动能够体现校园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为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实现提供有效助力。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劳动收种的乐趣,通过亲身实践提升劳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磨炼意志和培养健全人格,实现以劳强体、全面发展。高一(5)班的“农场主”沈效蓝说,在校内建起的农场、慢慢生长成熟的蔬菜瓜果给了他们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市北学子会利用好校内这一方土地,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之中,在学习之外提升自己的生活、劳动等多方面能力。

  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依托,市北高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借此打破学校育人的藩篱,将各方育人力量融合其中,让学生获得多方面指导,为身心健康成长、学业水平提升提供充沛的动力。中心面向高三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学校也被评为“无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德业兼修、形神俱备、笃正自强、大任担当”是市北高中的育人目标,学校的各类教学活动也围绕这一目标铺开。注重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和美好情感的培育;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启迪、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形成;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公民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组织的“无痕山林——原道青年志愿毅行”公益行动,让学生在徒步过程中捡拾林中地面残留的垃圾并分类;“野生动物在哪里”生态观察活动入选国赛,使学生在行动中接受教育,从公益中学习,在公益中生长,最终成为“德业兼修、形神兼备、笃正自强、大任担当”的原道青年。

  (耿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