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是建设美丽无锡的空间载体,规划是龙头,资源是基础,生态是底线。2019年1月29日,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式组建,围绕“优空间、护资源、促发展”工作主线,优化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在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开启了“两统一”的探索和实践。
无锡节约集约用地综合评价连续四年领跑全省,获评全国和江苏省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真抓实干通报激励,“不动产登记”连续三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保持前列,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续三年实现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综合考核、市级机关单位综合考核“双优秀”。
空间优化新格局渐入佳境
围绕“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绿色生态标杆区、综合交通枢纽区”的区域发展目标,无锡向东融入接轨、向北引领辐射、向南协同联合、向西湖湾一体,打好长三角一体化“主动仗”,加快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编制完成,市域一体化开启“加速度”;市区人口“一城多中心”格局逐步形成,“老城新城”双核发展渐入佳境。
重构规划体系,空间规划走向“一张图”。无锡在全省率先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包括全市、县(区)、镇三级和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形成国土空间“一个基底”“一张底图”“一套标准”。
精准优化路网,综合交通引入“超强脑”。以一体化思维布局“四横一纵”区域铁路干线网、“5线+1支”都市圈城际网、“8线+1支”城市轨道线网和“两环十二射三联”快速路网,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开展苏锡常轨道交通建设“一张图”和城市快速路“一张网”研究,打造区域一体的交通圈。构建综合交通模型平台,为科学编制道路规划、制定建设计划、精准治堵提供有力支撑。
精铸城市品质,城市空间绽放“新魅力”。构建城市设计四级编制体系,编制《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精铸运河湾、蠡湖湾滨水核心区、城北中央公园等重要片区节点的城市设计,推行“经营性用地出让带方案设计招标”等机制,实现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全覆盖。开展《无锡市城市更新编制指南》研究,通过合理的更新方案科学平衡刚性要素和发展诉求,推进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实施。汇聚各方智慧编制完成《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落实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点亮城市文化名片。
聚力村庄规划,美丽乡村拥抱“新期许”。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为支持农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引导农村人居环境分类整治、提升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供了规划支撑。通过科学编制村庄规划,107个农房建设试点村将5421亩现状建设用地优化到规划4654亩建设用地,同时配套设施用地从现状的665亩增加到规划的1040亩,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与满足村民日常活动需求的“双赢”,因地制宜的村庄规划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要素配置新篇章次第铺展
“十三五”以来,无锡形成以“五重保护”护资源、“五量调节”优空间、“五个转变”促集约为核心的一整套机制,实现“增量递减、存量递增”“规模集聚、效益递增”的发展新格局。以4.23万亩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了18.85万亩的用地需求,华虹半导体、天津中环、SK海力士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从2015年的37.99万元/亩增长到2019年的54.14万元/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从2015年的11.16万元/亩增长到2019年的15.84万元/亩,供地总规模中存量占比超过70%。
变“争取增量”为“挖潜存量”,规划理念再升级。全面确立“存量为主、效益优先”的资源配置导向,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产业用地保障线,通过明确刚性保障线、弹性过渡线、优先腾退线,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引导工业企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规划期内全市产业用地规模压减的同时,通过“退二还一”“退二优二”等路径,更新产业用地60平方公里,推出产业新空间60平方公里,形成集约增效“一张图”。
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要素保障再强化。全面实施“全业务、大融合”审批体系改革,整合原规划、国土、林业和风景名胜涉及的事权、业务、政策、平台、数据,形成职能事权“大清单”,全链审批环节压缩约25%,收件材料缩减约35%。市、区两级成立项目用地审批保障专班,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用地研究,做到项目需求早明确、用地问题早发现、保障路径早争取、土地审批早落实,推动形成“项目储备充分、项目等开工”的良好局面。
变“单一刚性”为“多元弹性”,利用方式更灵活。打造以“优选项目、优配资源、优化监管”为核心的全链闭合管理模式,深化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成果应用,差别化实施用水、用电、用地等政策,引导有限资源向“发展快、发展好、用地效益高”的项目集聚。对A、B类的拆迁安置企业或存量企业,可按最高法定年期一次性出让、弹性年期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对C、D类的企业,在新增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边角地归并使用、存量补办出让手续办理上将予以限制,支持优质企业留根、加快腾退低效企业。
变“数据孤岛”为“全链融通”,管地方式更智能。赋予每宗建设用地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号”——锡地码,实现“从前往后关联、从后往前溯源”的全业务协同办理、全流程实时监管和全信息共享共用。构建“锡地·存量资源智慧应用云平台”,有力破解规划引导作用不充分、存量数据管理零散、部门共享协同不足等问题,成功促成投资10.8亿元的正创华东生产基地、投资12.3亿元的力维数控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优先落户存量空间,投资1.5亿美元的嘉浩区域供应链管理食品加工项目更是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通报推广。
生态宜居新画卷笔酣墨浓
近年来,无锡全面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实施耕地保护激励和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资源保护修复,实现从“单向治理”向“综合治理”的深刻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28个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2%,林木覆盖率27.8%。在绘就全市推窗见绿、开门有景的新画卷上,无锡笔正酣、墨正浓。
湿地保护正式步入法制化轨道。今年5月1日,无锡首部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无锡市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建立了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除提出实行湿地保护名录管理制、分级保护制以外,还作出了“小微湿地”保护制度、异地替代性修复制度等探索,为后续探索湿地保护修复先进经验提供了立法依据。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试先行。江阴“三进三退”护长江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今年江阴还成功申报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成为全国七个试点中唯一的县级市,将通过构建以生态券为核心的生态指标交易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无锡模式”。在推动全市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显著提升中,涌现出一大批生动实践,江阴市花山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成功获评全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
“线上苏小登·无锡悉心办”品牌亮眼。“安居”离不开高效的不动产权证办理服务。为大力推动不动产登记“不见面、零跑腿”,无锡积极打造“线上苏小登·无锡悉心办”全业务线上服务平台,有序推动包括二手房转移登记在内的百余项不动产登记业务实现“网上办”。自今年3月8日全市启动商品房转移登记“跨省通办”以来,三个月共办理“一手房”线上登记业务1686件。二手房线上申请平台也计划于8月底上线,届时本地户籍市民可在网上办理二手房交易、缴税、登记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