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最年轻的板块,太湖湾科创带中唯一整体纳入的板块,科创带“一核十园多点”布局中的“核中核”……56.6平方公里的无锡经济开发区将有怎样的作为?
壹
务实的经开人清晰地认识到,它要拉开的是一场具有科创引领革新性的建设序幕。抢抓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重大机遇是年轻的经开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建最好的科创载体。把握“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围绕构建“一镇五园”载体矩阵目标,加快实施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和新型研发机构引育计划,积极推进“一院一园一基金”等复合载体建设,不断壮大国家和省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阵容”,以林立的研发机构、创新平台,更好推出“0到1”的原创成果、促进“1到100”的成果转化、实现“100到N”的产业赋能。
聚最优的科创人才。创新推出灵活度更高、吸引力更强的引才用才留才政策,充分用好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等现有合作高校的智力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名校名院名企的“招用育”合作,集聚更多领军型、战略型人才,加快提高经开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以“人才强区”支撑“科技强区”。
创最活的科创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建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机制上率先探路,在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上率先探索,在建立促进区域研发与转化合作新机制上率先探求,全面贯通创意提出、创造发明、创新转换各环节,加快优化经开区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机制创新“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效应”。
“经开科创十条”的出台则进一步促使科技创新的种子在经开区获得最适宜生长的土壤。为加大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经开区设立了高达100亿元的专项资金;对重大科创项目,经认定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奖励;对产业领军人才经认定最高可给予1亿元综合性支持。
贰
经开区的发展定位、资源禀赋,决定了经开区的产业发展不在于产值而在于产出、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产业链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不在于制造而在于智造。
经开区坚持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牵引,在推动产业的数字化、集约化、资本化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产业控制力、整合力、引领力。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条主线,一方面,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先导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传感园、省大数据产业园、雪浪小镇等数字产业园区,引育更多支撑型、示范型数字产业项目,增强数字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托雪浪云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工厂大脑”,在服务本地“千企上云”同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输出,为满足更大范围的制造业“智造”需求提供更多“经开方案”。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结合工业用地管理改革,聚焦总部经济、现代服务、都市工业等新城产业定位,探索实行多形式复合供地模式、多功能集成建设模式,更好满足吸引总部型、研发型、都市型产业项目需要,更好满足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要,更好适应城市功能设施建设需要。要提高产业资本化程度。积极培育上市后备企业,不断强化上市扶持服务,力争“十四五”末上市企业突破15家、上市企业市值突破5000亿元。发挥经开区金融企业集聚的优势,积极引进各类创投基金,做大经开区创投规模,做强经开区的金融资本支撑力。
两年发展,经开区 “小镇+平台+生态+集群”发展路径日渐清晰,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系统研究院、上海大学无锡研究院、东南大学群智智能和决策控制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无锡人才金融港建成并启动运营……一批科创项目、创新平台、领军人才竞相落户,产业“高地”加速形成。
叁
4月8日,《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无锡经开区行动纲领》发布。同时,无锡市“国际经济科技特别顾问”和10名 “科创导师”的加盟, 60多个重大项目签约……经开区正迸发出创业的澎湃动力。
签约仪式上,由王坚院士发起成立的雪浪工程院正式签约。雪浪工程院的建设,基于杭州云栖工程院数据中枢系统与城市大脑技术框架,充分体现了面向未来智能制造、面向世界物联网地标的研究型和服务型社会机构的特点,将通过创建柔性人才机制、建立研究基础设施以及实现科技能力聚变等营造出一个开放创新的环境,为我国新基建的发展夯实基础,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打造提供技术支撑。此外,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分别与经开区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智能制造无锡研究院和复旦大学微波芯片与系统创新中心,上海交大教育集团、上海戏剧学院也与经开区签署了校地合作项目……一批批政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地,正成为太湖湾科创带高水平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成为经开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动能。
“这里是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地方。”这是一家著名企业总裁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评判。经开区正成为越来越多科创团队和高端人才的创业选择地。在“三年起步、五年成形、十年见效”的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总时间轴上,经开区正以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创新创业资源更加集聚的发展态势奔跑在科创带建设的征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