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文化的窗口和艺术的殿堂,展示着人类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陈列着众多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同时也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做到3个“活”,才能让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受到教育,使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大课堂。
活跃:主动开发课程
作为博物馆,要主动活跃起来,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宜兴市博物馆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面向小学低年级,开发《神奇动物在哪里》课程,结合文物,探寻《山海经》里的珍禽异兽,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针对小学高年级,开发《书的前世今生》课程,从竹简到缣帛到卷轴,再到各种形式的线装书,让孩子们流连忘返、欲罢不能;针对中学生,开发《侠文化的思考》课程,从学生感兴趣的武侠电视剧谈起,走进历史,走进真正的“侠义”世界。
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在浩如烟海的博物馆资源中,选择一个角度,把握一个落点,就可以成就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就“东井灭火”井栏陶器,可以开发《人火之战》课程,讲述古代的消防故事,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就甲骨上的卜辞,可以开发《字林漫话》课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铜镜的流行、鼎盛、繁荣、衰落,可以开发《美的追求》课程,展现在精神需要推动下的科技发展,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新思考。
课程结束后,再带领学生去展厅,给学生进行更宏观的讲解,建立学生的整体思维框架,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优秀文化。
活泼:积极创新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学习,基本上就是参观和听讲解。固然,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内容,组建多元化的讲解员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然而,如何创新方式,让学生在博物馆的“大课堂”中更生动活泼地学习,更值得思考和实践。
增强学习的故事性。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喜欢故事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其实,不仅是小学生,大人也喜欢听故事。故事对人发生影响的机制是“共振”,它能够拨动心弦,让我们和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心灵共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育引导。在《书的前世今生》课程中,可以讲述“学富五车”的故事,让学生直观感知竹简的笨重;在《侠文化的思考》课程中,展示荆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时代背景下的“侠”含义。视频、音频、图片,甚至文物,一起走进故事,让课程避免单调,让课程更加有趣。
增强学习的游戏性。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是从游戏开始学习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博物馆课程如果能够寓教于乐,一定会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在《人火之战》课程中,可以充分采用“连线”“抢答”“接龙”“猜谜”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在《书的前世今生》课程中,可以把“线装书的制作比赛”引入课堂,学生动手体验,激情投入,互动热烈,零距离和文物接触,受益匪浅。
活动课程的魅力正在于“活动”,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活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泼泼的课程中来。
活络:增强互动活力
博物馆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时尚动感的文化推介,学校有求知欲旺盛的孩子,有等待开发的神奇大脑和潜能。两者活络联系,有效对接,促进联盟,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完善的体现,孩子们则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
增强合作的多样性。馆校联盟合作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走进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博物馆的讲解员可以带着文物定期走进学校开展课程学习;学校可以聘请博物馆专家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博物馆可以面向学校招聘“小小讲解员”“小小志愿者”;学校可以开展“博物馆奇妙日”主题活动;博物馆可以在学校不定期地举办小型展览……在多样化的合作中,热情地请进来,大胆地走出去。
增强合作的互动性。学校和博物馆之间增强互动,可以合作组织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共同构建常态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机制。教师和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增强互动,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需要,学习课堂教学的技艺,提升和孩子相处的艺术。孩子和文物之间增强互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了起来,孩子则从生疏到走近,再到了解熟悉,最后如数家珍,这个过程就是收获和成长。
“活起来”的文物,“活起来”的博物馆,在有声有色的教育活动中,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感知历史、学习知识,启迪未来。
(潘淼)
省锡中:博物馆里开课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上学期伊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在本校博物馆里迎来了第一节思想政治课,从前辈奋斗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王诤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我军第一位无线电台队长,曾被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在知名校友展厅,省锡中学工处教师王晓建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本校校友王诤的事迹。学生强易飞感慨道:“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党史记录的是每个党员的风骨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抗战烽火中的匡园学子”展区,同学们聆听了“锡流”(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的历史故事:在这条救亡图存的“小小长征”路上,彼时的匡村中学(省锡中前身)学子有的抵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有的前往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少部分人还去了延安。路途虽有不同,但他们的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党组织存在的地方。
“锡流”的故事让学生们对今后高中生活里的“必修课”之一——长达28公里的远足活动充满期待。每年11月25号,该校都会组织高二年级学生回到百年匡园的肇基之地,重走“锡流”成员走过的路,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迈步中体悟家国情怀。“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学生刘思琦说,“这段历史展现了以匡村中学学子为代表的中国进步青年热血奔涌、奋起抗争的家国情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生命因信仰而澎湃!”
在口述历史专题展区,“中国乡镇工业发源地口述史研究”项目组成员、口述史课程班学生陆千依向大家讲述了本校校友、共产党员龚育才的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家,他在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默默回馈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博物馆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令同学们心潮澎湃。回到教室,大家翻开政治课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两个篇章中重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平凡历程,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陈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