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红色家书 纸短情长

  □张 翔

  古人云,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一份真挚情感,一段家国情怀。抚今追昔,史海钩沉,我潜心通读《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从一封封饱含深情的红色家书和一句句直击心灵的质朴话语中,窥见那百年峥嵘岁月,邂逅这至真至美的党魂,深切感受到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读后肃然起敬,泪流满面。

  《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是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所编著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21年2月出版发行。书中家书作者既有老一辈革命家,也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楷模,还有抗疫一线普通党员,以“为了民族的解放(1921-1949)”“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1949-1978)”“永远听党话,跟党走(1978-2020)”三个时间轴线,和书信手稿、家书背景及信仰之光三部分,按顺序呈现50余封家书及家书故事,以微知著,为读者讲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

  字字句句,散发红色印记的光辉;封封家书,感受英雄无畏的力量。这些家书充分展现家书作者们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报国为民的炽热情怀与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使我思潮激荡,心潮澎湃。

  1922年,远在比利时的聂荣臻给国内父母写信,汇报自己在异国勤工俭学的情况,和心系祖国安危与人民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信中写道:“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正因这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回国投身北伐、参加南昌起义,成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刘伯坚,聂荣臻入党介绍人之一,被聂帅尊为“引领人”。1935年3月,刘伯坚在率领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入狱后,刘伯坚在写给亲属的信中道:“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表露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还在书信中恳请亲属莫来营救,并嘱托照料幼儿之事,“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一句更是彰显其修身慎行、清廉自守的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不立功不下战场”,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战斗英雄黄继光写给母亲信中的誓言。一封饱含深情又直指心灵的致母亲书信,字里行间透出英雄黄继光心系家国的笃厚情怀。1952年10月,为了战斗的胜利,多处负伤的他顽强地向敌人火力点匍匐前进,又挺起胸膛,奋力一扑,用血肉之躯死死堵住敌人狂喷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英雄母亲邓芳芝在写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信中说:“我失掉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了千千万万个儿子。”

  2020年春,武汉战“疫”。面对国家召唤,面对同胞受难,面对疫情肆虐,无数个“逆行者”义不容辞地奔赴湖北。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战疫家书”被网络和媒体刊登转载,家书充满思念、牵挂与唠叨,更充满反思、感恩与爱恋,彰显了医护工作者的使命追求和人间大爱,也体现了全民抗“疫”的决心与信心,在万千网友和读者中引起共鸣,成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道温情又靓丽的人文风景。该书收录9封“战疫家书”,数次阅读,思绪总会被拉回到那段感动与悲喜交织的难忘岁月。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一书值得收藏与重读,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初心和使命照亮新时代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