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防汛防台与疫情防控,成了无锡市民热议的焦点话题,海量的信息传递中涌动着人们对这两件大事情的极度关注。前天本打算出门上班的一些市民接到通知,可以不来单位改为在家办公;下班时,许多市民都收到了微信提示,被告知台风过境期间市区收费停车泊位将实行免费停放;无锡三百医护人员连夜集结驰援南京则在社交媒体的一次次分享转发中获得数以万计的点赞,成为最大的一条“暖新闻”;一些市民还自发在微信群或朋友圈里发送相互提醒的防护贴士……风雨交加中,很多无锡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无论是防汛防台,还是疫情防控,这一次无锡的应急响应,让人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无锡,不只是“我的城市”,她变得更加人性化,越来越像“我们的城市”了。
事实上,面对“烟花”来袭、防疫应急,无锡上下这一阵子都绷紧了神经。顶风冒雨,市委主要领导先后赶往建筑工地、水利枢纽、老旧小区、地铁站、太湖大堤等处,检查防汛防台工作。老旧小区如何抗击台风,排水系统畅不畅通?高空设施出现险情怎样应对?预警和快速反应如何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疫情防控屏障怎样才能做到既严又紧且实……这其中,既有全面的部署,也有细节的交待。无锡城乡和市民志愿者也都迅速行动起来及时响应,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对于无锡这样一个拥有746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地区来说,城市更像是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也是市民共栖共生的共同体。城市的精管善治,都是以这个开放复杂的城市巨系统为对象的。一个好的城市治理体系,一定是包括党委政府部门和市民等社会力量在内,多元共治的协商、对话的互动系统,“人民城市”的核心体现,也必然是“我们的城市”,无锡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城市治理,尤其需要从“我的城市”走向“我们的城市”。
发展速度、城市温度,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前不久,我市出台新政,把党政主要领导带班值班制度作为重要制度性工作来安排和推进,要求每周在办公驻地“住下来”不少于2次,这一制度上的变革其实也包含了这样的信号。带班值班,是为了党务政务工作、应急管理的及时高效运转,也包含着推动城市精管善治、用心用情为民服务的深层用意。今天的无锡,不仅面临着繁重艰巨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还要直面城乡群众的众多“急难愁盼”。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带班值班,躬身向下倾听群众声音,所追求的不仅是更好更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要在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化的服务上有担当有作为,少图面上光、多听民所盼、多做实在事,在实心办事、以行践诺中不断推动城市的精管善治迈向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让无锡成为一座善于倾听、知冷知暖的人性化城市。
风力逐渐减弱,但雨情仍在持续,防汛防疫仍然在路上,不能有半点松懈。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无锡还会有一个又一个需要迈过去的沟坎,从“我的城市”向“我们的城市”转变,就要抓住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事情去做,让每一个民评民说都能被关注、每一个民愿民盼都能被重视、每一个民苦民痛都能被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在上下同欲、风雨同舟中凝聚起前行的奋进力量,个体的幸福才能汇聚成集体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