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如遇地震、洪涝等灾害往哪里逃生?

40个应急避难场所具体位置公布

  本报讯 近日,市住建部门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了我市已建成使用的40个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包括设置在学校、广场、停车场和公园中的中心级和固定级避难点,并同步向市民公布这些避难场所的使用示意图,一旦发生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市民可以选择就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有序逃生。

  从这次公布的清单上可以看到,目前,我市主要应急避难点分布范围广、覆盖率高。如市区北部的市北高中内、市区南部的尚贤河湿地公园一期内、市区东部的查桥实验小学内,以及市体育公园、胡埭人民公园、泰伯广场等全市各区的公园广场内,均配置了应急避难场所。市住建局震防处负责人介绍,我市2016年正式启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市40个应急避难场所全部建成,目前,4个中心级和36个固定级避难所已交付,并开始维护使用,初步形成南北布局、等级分明的城市防灾避难场所体系。

  “应急避难场所一般‘隐藏’在公共区域内,普通市民很难迅速找到并使用相应的避难功能。”该负责人说,向社会公布具体位置后,可让更多市民了解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正确逃生地点、路线和措施。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经开区金匮公园内的一处防灾避难点,草坪下面暗埋了供水、供电、排污、通讯、消防设施,旁边一处景观集装箱是储备间,里面有消防设备、临时帐篷、移动厕所、医疗救护设施和备用粮食。“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这里将立即变身大型户外避难场所,提前储备的物资能满足周边居民15天生活基本需求。”相关人士介绍说。

  据悉,下一步,市住建部门将加强对避难点的日常监督管理,提升灾后应急保障能力,在建设标准、管理维护、规范使用和信息化管理上更精细化,尽快将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应急联动体系。此外,还将依托新建体育馆、学校校舍等资源,探索同步建设室内防灾避难场所,为我市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供硬件保障。(孙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