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文 / 吕枫 摄
近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深海采矿装备成功完成1300米海试,标志着我国自主实施深海采矿又迈出了坚实一步。自2020年12月30日太湖实验室揭牌成立进入实体运行阶段,科研脚步从未停歇且成果不断,深海载人装备谱系化发展、深海国家重大项目工作持续推进。
面对深海领域的竞争,太湖实验室的突出优势在哪里?又会给无锡的科技发展带来哪些重大的新变化?日前,记者走进太湖实验室,实验室执行主任何春荣向我们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立足自立自强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广场上,“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一件件“大国重器”实尺度模型一字排开,展示了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实验室新大楼内,各类深海技术和装备模型集结了中船智慧在无锡的生动实践。展陈墙上,研究方向、建设目标、“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擘画了实验室未来发展蓝图,令人振奋。“我们有一个占地1400亩的先进实验室群,这样规模的实验室在国际上处于前三的水平。”何春荣告诉记者,这里的科研条件与国际先进实验室已基本接轨。
太湖实验室从成立之初就志存高远,目标是打造深远海前沿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那么,太湖实验室的底气何在?
海洋强国是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太湖实验室瞄准的就是国家亟待发展的深海领域、远海领域的重要创新方向、装备方向布局科技力量。目前太湖实验室已列为江苏省实验室,依托有着7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科研条件成熟。在近20年间,七〇二所在以“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为代表的深海装备方面进行了有步骤的布局,并进行了有效的技术攻关,在深海领域逐步走在了国际前沿。已有的研究设施、研究力量、研究成果,结合新兴的发展方向去进行拓展,让太湖实验室拥有了起点更高的基础。
人才的集聚、资源的联动是实验室向目标奋进的坚强后盾。目前,太湖实验室已在深海技术科学领域汇聚了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形成初期科研队伍,未来要形成深海装备技术研究、装备研制的高层次综合性研究队伍。同时实验室建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基本条件。紧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功能定位,实验室还开放汇聚了一大批优势资源。据悉,太湖实验室发挥中国船舶集团的央企优势,构建了“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体系布局。即以无锡总部为核心,建设山水城技术研发中心、宛山湖技术转移中心,并整合“洞-池-湖-海”试验研究体系资源和江苏、广东、海南等省市相关资源,将在全国形成“一体两翼、双湖五海”的总体布局。
创新体制机制 建设开放共建共享平台
作为目标高远的江苏省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从创立开始就自带“创新基因”。成立伊始,实验室就突破传统科研院所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推动科研提质增速。何春荣表示,太湖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技术问题,以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更好地推进实验室建设。
太湖实验室所处的滨湖区,是全市科教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在实验室的网络架构里,记者看到了超算中心的身影。“在太湖实验室的规划里,超算中心将为实验室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何春荣透露,还有很多科研院所和太湖实验室形成良好的互动互补,大家瞄准同一个目标,一起发力,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科技创新更优化的途径。实验室的机制就是希望合作更加有效,瞄准战略方向,在共同发挥合力方面减少一些壁垒,以更好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构建开放协同的发展机制上,太湖实验室积极探索项目任务“揭榜挂帅”、科学家领衔的科研模式,致力成为国家深海技术科学领域和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原始创新、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研成果策源地。“在实验室建设中,对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研究所、国内外科研团队,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加入到实验室来。”何春荣表示,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将不拘形式,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如何高效利用科技资源以及如何聚焦在研究重点方向上实现突破。
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也是一大创新。8月,太湖实验室将召开第一届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实验室的管理机构、架构、人员组成等制度将得以明确。据悉,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这种模式下,理事会负责重大任务和事项决策,而实验室主任和科学家团队则集中精力开展科研,有利于实验室在既定任务牵引下更富效率地组织攻关。
集中优势力量 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综合世界高水平国家实验室的发展经验和动态来看,国家实验室大多兼具前沿基础研究与市场应用导向。”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特别是在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和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问题方面,国家实验室都将发挥创新策源重要作用,在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的同时,更高效地将前沿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此前,“奋斗者”号等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在无锡落地,越来越多的无锡企业深度参与配套,带动本地装备产业提升,也成为无锡央地合作的典范。可以预见的是,作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国家实验室在承担国家使命、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加快高能级创新资源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和集聚,也将带动城市的创新发展。
“就产业带动这个问题来说,是需要一个科研单位与产业界的研发机构、企业密切对接的,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何春荣表示,利用国家实验室的机制,形成、壮大产业是一个有序推进的过程。一个科研机构孵生一个产业园,这中间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是转化。何春荣称,实验室可以承担一部分成果转化,但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进来。他认为,各方有各自的优势,地方和产业界的人士有独到的眼光和技术,对成果转化更在行,“而实验室将更多聚焦在科技攻关问题上”。
在何春荣看来,重大科研项目本身就能形成一个产业,且科研本身能够促进产业创新。另外,在以深海科技为代表的领域里,有众多尚未开发的科技资源、尚未攻克的难题,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大量科技成果,这种效应包括科学技术方面的突破、海洋产业方面的推动,同时可能会推动海洋领域外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何春荣以深海机器人技术举例,由于深海要面对高压、腐蚀、低温等恶劣环境,不可能全部靠人下去,它应当是借助以人为核心、无人为辅助的装备。这些技术如果延伸到陆地上,将大大提升我们的机电能力、信息化开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