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赵祎涵:为爱和梦想砥砺前行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民间舞表演专业的赵祎涵,除了无锡艺校舞蹈老师的身份,还是无锡舞蹈家协会理事、省艺术职业教育舞蹈专业骨干教师,今年上半年她又荣获省“紫金文化人才”文艺优青称号。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个用舞蹈、舞蹈教学做纯粹表达的年轻“老”教师。

  教书育人,不断拓展艺术宽度

  12岁时,赵祎涵进入河北艺校学习,距离家乡秦皇岛有10个小时的车程。从小在外求学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她,“每天就是练功上课,上课练功,很纯粹地想把舞蹈学好。”经过6年的刻苦训练,她顺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大学毕业前的实习期她来到无锡艺校,喜欢上了无锡的水土和人文风物,便进入无锡艺校成为一名舞蹈专业的老师。赵祎涵说,从小练舞蹈,对舞台饱含深情。但因为毕业之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她将对舞蹈艺术的满腔热忱都倾注在学生的培养上,通过传承让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被延续、被放大。

  孩子们进入艺校,多为十二三岁的年纪,6年的时光会经历懵懂期和青春期。与普通中学生不同,孩子们都是寄宿,而舞蹈专业学习需要更加专注和刻苦。“学校是他们另一个家,学生们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比父母还要多,所以不仅要关注他们在专业上的学习状态,更要留意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学艺先学做人,赵祎涵说,给予学生更为细致的引导,帮他们打好人生“基石”,这是她为人师最大的期盼。

  收获大奖,专注探索艺术可能

  对于学生的成长,赵祎涵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们也用快速成长和骄人成绩来回报她。在第12届“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上,她所指导的独舞项目《羽化灵蛇》获得佳绩,而参与此次比拼的,都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说到这支舞的舞者,赵祎涵赞不绝口:“李思涵虽然不是最有天赋的,但是她有毅力,能坚持。”为了保证课业和备赛两不误,每天中午休息的时候,赵祎涵就在练功房陪着她,抠动作,讲细节。这支舞蹈,赵祎涵和学生准备了近3年,但曾经有一度,因为省级比赛的落选,孩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好在,赵祎涵不断鼓励她,寻找各种办法让她提升舞蹈的感觉。为了能够展示灵蛇的轻盈身姿,她让李思涵每天腿绑沙袋,训练脚下动作。“去年,她考取上戏,我们现在更像是朋友,孩子有什么事情都愿意跟我说。”赵祎涵说,看着自己的学生一点点获得更大的进步,她很欣慰。

  敬畏传统,创新提炼艺术表达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文化自信并实现更高效的学习,是赵祎涵一直在琢磨的事儿。两三年前,她作为主创成员,加入了由学校副校长钱莉娜牵头的“海安花鼓”特色课程研发团队。“海安花鼓”是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唯一参加过奥运会开幕式的江苏地区民间舞,极具江苏地域特性。

  “‘海安花鼓’跳起来很美,而且底蕴深厚,将其中的元素加以提炼,融入现场教学,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启发。”为了确保更好地呈现舞蹈中的精髓,赵祎涵在怀孕3个多月的时候,还坚持亲身示范,对学生的要求也几近苛刻,每一个表情、眼神,都会反复提醒,及时纠错。在赵祎涵看来,上台演出,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收放自如的表现力,因此她十分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了解其文化内涵,才能赋予每一个动作以‘生命’”。

  接受采访的那天,赵祎涵刚结束文联高研班的学习,从北京回锡,她说这趟旅程受益匪浅,“特别是老师们对于艺术的思考,对我启发很大,我也会尝试用自己的艺术感受,创新教学方式和舞蹈创作。”除了学校的课程教学,她还在文化宫等社会机构做公益课讲师,将专业的舞蹈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哲肖)

  人物简介

  赵祎涵,无锡舞蹈家协会理事、亚洲艺术节舞蹈大赛金奖指导教师、全国文旅部“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展示优秀指导教师、全国艺术职业学校精品课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教师技能比赛二等奖、江苏省“莲花杯”舞蹈比赛优秀指导教师、无锡文化艺术学校舞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