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研究室、市委党校
“十四五”时期无锡推进富民增收需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升”与“降”的关系。在完善工作“体系”、夯实就业“主体”、优化收入“结构”、强化社会“公平”、弘扬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进富民增收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十三五”时期主要成效
居民收入水平有效提升。“十三五”末,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89元,比2015年的39461元提高18128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4714元和35750元,比2015年的45129元、24155元提高19585元、11595元,居民收入绝对值位居全省前列。自2010年以来,无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速,“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这种良好态势,居民富裕程度不断提升。
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十三五”末,无锡城乡收入比缩小为1.81:1,比2015年城乡收入比1.87:1缩小0.06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无锡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这种良好态势,社会共同富裕程度不断提升。
收入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无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89元,同比增长5.0%。按收入类别:人均工资性收入37528元,同比增长3.4%;人均经营净收入6167元,同比增长3.2%;人均财产净收入5697元,同比增长10.1%;人均转移净收入8197元,同比增长10.6%。全体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提升,2020年占比分别为9.9%、14.2%,财产净收入占比比2015年(8.5%)提高1.4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占比比2015年(13.4%)提高了0.8个百分点。
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十三五”末,无锡全面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98.7%,保持全省前列,小康社会指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地市级城市中位居第四。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8681亿元增至123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国城市前列,人均GDP居全国过万亿GDP城市第一。“十三五”末,市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3020元/月,被征地农民政府保养金人均达到1030元/月,纯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达到540元/月。
“十四五”时期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量”与“质”的关系。必须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同步,以体现居民收入“量”的明显增加;同时,要看到平均数并不直接代表大多数,防止居民收入“量”的被增加,确保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而且,如果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没有增强,那么即使居民收入“量”有增加,生活质量也并没有提高,这种收入“量”的增加是不可持续的,也是缺乏实质意义的。因此,居民收入增长是“量”的客观与“质”的主观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主”与“次”的关系。“十三五”期间,无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均达65%以上,遥遥领先其它收入构成。这种“高”占比,决定了“十四五”期间要稳步增加居民收入,首先必须稳定居民工资这个收入主体不能松,扭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不能放。有就业,才有工资。因此,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工资性收入增长是主要矛盾,决定着发展方向,但如果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增长等次要矛盾,特别是经营净收入增长不解决好,就会影响到工资性收入这个主要矛盾,进而会拖累到居民收入增长的顺利解决。要厘清工资性收入与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统筹发力、协调并进,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居民收入形成倍增效应。
“升”与“降”的关系。“十三五”期间,无锡全体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是逐年下降的,而人均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均是逐年上升的,这需要我们警惕工资性收入占比的持续下降、财产净收入占比的持续上升,将进一步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财产净收入的过高占比也会降低一般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转移净收入占比的持续攀升则会滋生“养懒汉”的不良现象。因此,要加强政策的统筹和协调,把居民收入的各构成比例分别调控在合理区间,发挥市场基本规律作用,引导劳动者合理流动,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增强城市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无锡富民增收工作的五点建议
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市级富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整的富民增收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照2035年比2020年“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的目标倒排工作计划,推进富民增收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全面梳理已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按照“立改废”的要求及时进行优化,形成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共享富民、生态富民、改革富民等方面相互衔接、合力有效的政策生态体系。同时,党委政府督查部门和纪委监委加大对富民政策贯彻落实的督察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大问责力度,形成倒逼机制。
夯实就业“主体”。始终抓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项最重要的工作,确保工资性收入有基础、工资性收入增长有底气。一方面,要继续执行针对企业行之有效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审慎决策提高地区最低工资标准,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维护企业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我市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平台、共享等新业态经济;加大对广大适龄劳动者职业培训力度;积极打造“家门口”的社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精准帮扶无锡籍就业困难群体。
要扭牢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这个“十四五”时期的重中之重“头号工程”不放松,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加大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对现代产业支撑的力度,用更优的产业结构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大幅提高主要依靠知识和技能实现就业的城市适龄劳动者比例,促进我市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不断壮大高工资收入的人口基数。要加大工资制度改革,健全知识、技能、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着力引导市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理直气壮地先富起来,形成“知识就是财富”的鲜明价值导向。要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坚持效益导向与维护公平相统一,激发发展活力,提高工作效能。
优化收入“结构”。要多措并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打响“无难事、悉心办”最优营商环境品牌,更大力度支持和促进创业,鼓励通过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依法合规创业致富,进一步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来锡创业,完善创业培训制度,加大创业载体培育力度,积极引进和发展创投基金,研究出台创业失败保险政策,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创新产研合作方式,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更有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营造出“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力争“十四五”时期居民经营性收入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要在老城更新、乡村振兴中深度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提高本地居民发挥资源优势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能力。要引导居民增强依法、科学、理性理财意识,畅通合法理财信息发布渠道,规范通过各项动产和不动产获得收益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理财的方式、渠道和平台,确保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有力、增长有度。
特别是针对增收困难的涉农群体,要探索建立乡镇(街道)级联合发展平台,提高村级集体资产运行效益;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宅基地权能改革与农房翻建改造工作同步开展,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
强化社会“公平”。要致力于“全民参保”,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保缴费政策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三重保障机制,深化基本医保与商业健康保险的互补衔接、互促共进,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和因病返贫等问题。要重点提升江阴市、宜兴市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筹推动全市居民保障水平共同提高。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切实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运行模式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从而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深化医联体改革,强化“三名”战略,推动“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努力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加快推动建设健康无锡。要着力解决好养老问题,激发社会资源活力,推动医养、康养结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弘扬精神“文明”。大力倡导劳动精神。劳动是致富的源泉,要综合运用现代融媒体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讲好无锡新时代“四千四万”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致富为荣、以好逸恶劳守贫为耻的劳动观,推动形成劳动致富、富而思进的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