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瑞莱
立秋后,连续几场雨下来,天气终于凉快些了。每年三伏天的高温都让人心生畏意,因此去哪儿寻清凉也是大家关注热点。近日,媒体一则《瞬间降温5℃以上,上海有望拥有318条“天然空调”》的报道,让笔者顿生了些许羡慕嫉妒。报道称,2021年上海市林荫道评定工作接近尾声,拟命名54条(段)道路为上海市林荫道。如果这些道路最终全部入选,届时上海林荫道将达到318条,总长将超过260公里。
每年入伏后,对于天天出门在外要在烈日下炙烤的行人来说,能有一条不被暴晒的林荫道,绝对是一件可以列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事。但是行走锡城,这样的路段不仅不多,在有些区域还在加速减少。譬如在观山路上,原有一条建成不到10年但已经绿树成荫的人行道,不知道什么原因施工人员移走了青砖小道两侧的大树,进行了路面改造和扩建。扩建之后的路就赤裸裸地暴晒在烈日之下,完全失去了原来林荫道的意境。与观山路交叉的立信道上,原本路两边各有一条林荫道,但是去年年中施工人员将立信道(观山路—高浪路)两边种在人行道上的各一排树移走,人行道是拓宽变美了,但是两排大树没有再回来,路两侧的林荫道也消失了,附近好些市民为此感到失落。
前不久市市政和园林局发布消息,无锡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此过程中将大力推广林荫道建设,提高道路建设的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争取使主次干道的林荫道推广率达到75%以上。这于无锡广大市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建设林荫道,上海的做法不妨成为无锡借鉴学习的样本。毕竟从“江南名城”的城市名片来说,无锡较之大都市的上海更加适合以“林荫道”来打造。在老城区,老街老巷里、老旧建筑周围树木都很茂盛,在道路改造改建的时候,希望尽可能保留树木原址原样。过度、反复改造是件很劳民伤财的事情,除非不得已,最好不要动城区原有的大树,因为,即便移植也是树冠被齐头砍掉。改建、新建道路,对于人行道的设计也希望向着“林荫道”的方向努力:一方面设计成两侧栽树的模式,现在很多的人行道,多为靠慢车道的一侧种树,很难形成林荫道;另一方面,树种的选择上应该以乔木为主,尤以落叶乔木为佳,冬天可以晒太阳,夏天可以乘风凉。
说完林荫道,再说一下十字路口的遮阳篷。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有老人力赞苏州的十字路口为骑车一族专门设置的遮阳篷,很不满地吐槽无锡市民无此待遇。确实,顶着大太阳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经历,哪怕只有一次都是苦不堪言,更何况骑车上班一族天天要遭“烤”验。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这样的遮阳篷已经被苏州以及浙江的很多城市作为“民心工程”广泛实施。能否将“路口凉亭”建设列入明年夏天无锡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呢?最美城市建设,不应该是看上去很美,更要让市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好与舒适。
(作者单位:无锡市人社局)